原创评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出彩的重要意义
文明风4月24日讯(通讯员 陈建智) 千年前,先贤就推崇“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清朝末期,有个精彩的故事,孙中山先生从外国留学回来,求见总督张之洞,在名刺上写“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时任一品官的张之洞见一介布衣书生居然用这种口气和他说话,就在纸条上写“持三字帖 见一品官 儒生妄敢称兄弟”,手下将此交给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旋即写出下联传进去“行千里路 读万卷书 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见此下联,暗暗称赞,开中门迎接孙中山先生。从这故事看出,仅仅十五个字,就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能量,让处于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僚体制中的一品官开中门迎接一介布衣书生。
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联,让人看到了气度非凡,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更是让世人折服,气度非凡与文化美完美交融!早在1910年时,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作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子敢作声。”这首诗初现其气度非凡,校长李元甫阅后大加赞赏说:“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才”。
毛泽东和孙中山的这些气度非凡,都建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同时,这些气度非凡的语句也在传承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在孙中山出生前就有的,他加上“布衣亦可傲王侯”就显得不同凡响;《咏蛙》原是清末安徽名士程正鹄的作品,毛泽东改了两句,字里行间就透射着一个胸怀天下的“领袖”形象;沁园本是汉朝璀璨文化遗产,《沁园春》始于唐朝,以它的豪放节律和格构大势受到数百年上流文人的青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把它原本的气势和韵律化作气吞山河的伟人气度和英雄美。
责任编辑:卓志沐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