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不少南宁的低年级小学生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回校后出现“奇怪”的变化,变得爱喝水,勤跑厕所,有时还会躲在厕所玩。原来,一些小学出于安全考虑,规定学生课间只能在教室和走廊活动,但不能嬉闹、奔跑、喧哗。有的学校甚至不允许低年级孩子出教室。不满足于只能玩安静的手工和纸上游戏,猛喝水,上厕所就成了孩子们课间溜达的借口。(3月10日《南国早报》)
还记得小时候的课间,下课铃一响,大家都如离弦的箭一样冲向操场,踢毽子、玩铁环、扔沙包,大家在嬉笑追赶中都很快乐。每当听到这些,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总是很羡慕地说,那时的你们多幸福。
现在的小学生羡慕原来我们单纯的幸福,缘于他们现在的不快乐。正如报道中提到的一样,很多学校因怕孩子出安全问题,招来家长的责难,不是缩短课外活动时间,便是不允许孩子嬉闹、奔跑、喧哗,硬生生地把本该天性活泼的孩子,逼成了课间只会呆呆坐在坐位上的书呆子。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在外面多玩一会,还变相地想出了多喝水、上厕所和在厕所玩拖把的鬼点子。这些鬼点子在让人忍俊不禁之时,心里总会升腾起一些不快的东西。
笔者认为,束缚孩子的课间十分钟,其实是学校的失职和不作为。试想,孩子天性喜动,在教室呆呆地坐了40分钟,课间跑跑跳跳,一来可伸展肢体,避免变成小眼镜、小驼背、小胖墩;二来可醒脑提神,为下节课调整出好状态。如果学校以安全为借口剥夺孩子这快乐的“课间十分钟”,那显然是有点“因噎废食”。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学校主动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与建议,从细节处改起,让“家校衔接”更紧密、“家校互动”更高效,把校园办成另一个让人们放心的“孩子的家”;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理性看待运动中孩子的磕磕碰碰,给学校、老师以更多理解与包容。如果真不行,那就让家委会出面,征询所有家长的意见,定一个孩子活动的规则,让学校易于操作。再者,学校还可以购买校方责任险,如果出现学生意外伤害,校方可以减轻赔偿责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者,不是合格的教育者。请还孩子们“课间十分钟跑跑跳跳”的权利。(张培国)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