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3月10日《人民日报》)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转型焦虑”,他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指出克服“转型焦虑”,要抓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
“转型焦虑”不是经济领域的特有现象,转型的不仅是经济,还有理政方式、生态环境、价值观念等,之所以会出现“焦虑”,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坚定,缺少信仰的力量去克服和压制外来的邪力。
笔者姑且称这种“焦虑”为“中国式焦虑”,因为它太具有中国色彩和中国性格了。因为转型的不仅是经济,还有理政方式、生态环境、价值观念等,但处在中国这样一种发展态势下的国家并不多。很多国家要么是已经完成文明的转换,要么还走在落后的边缘,即便是同步发展的国家却也总是因为缺少文化相似性而不尽相同,于是,中国的发展便成了独一无二的形态。而转型中的中国焦虑也自然带有“中国式”。
众所周知,文明发展不会一促而就,需要经历千转百回的反复和周折,中国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解决“转型焦虑”,我们要抓住“焦虑”的关键点,其中“精神焦虑”是所有焦虑的“牛鼻子”。因为精神上的不坚定,信仰逐渐流失,一旦出现问题,人们往往惊慌失措,没了主心骨和方向感,于是便产生了“精神焦虑”,而“精神焦虑”在传导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都会产生“发展阵痛”,一个精神荒芜的社会,一定会出现行为上的错乱和内心的不安。
“心病还需心药治”,这副药就是“道德”和“良善”。之所以焦虑不安,是因为内心不够稳定,或者有畏难情绪,“焦虑”模式下,我们会选择错误的行为方式,放纵自己,于是对于价值观理解有偏差、走向堕落便成为“焦虑”的常态结果。精神上出现问题,我们有很多解决问题方法,比如说找心理医生,找朋友发泄,或者以酒消愁,其实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如果你经常关注好人就会知道,他们很少出现“焦虑”的状况,而且是管遇到多大的问题,他们总能一如既往的让自己处于放松模式。为什么会对“精神焦虑”免疫,他们有什么诀窍和秘方吗?
其实不然!战胜焦虑的并不是什么独门绝技,而是他们的内心一直受到“德与善”的滋养。君只见,好人处变不乱于心,君不见,好人处变不改其志,而这个“志”就是道德的准则和善良的品行。诚信、礼节、信仰、忠诚……每一种道德都能长出善良的秧苗,在社会发展的滚滚大潮中,产生“焦虑”再所难免,但我们要做的是不被“焦虑”乱了心性和行为,而克服现阶段“中国式焦虑”的途径就是:守护道德,留住信仰,让精神世界开出善良花朵!(林语泽)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