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尾溪尾,垃圾成堆;不分四季,蚊蝇飞舞;猪养溪头,挑水受罪”。这是以前福安市溪尾镇卫生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状况已成为历史,溪尾镇形成人人讲卫生、个个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借力村规民约建美丽乡村
东南网2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黄石宝)
近日,记者来到福安市溪尾镇坎下村,远远望去,只见村落古色古香,整洁秀丽。记者漫步在刚建成的绣溪防洪堤上,看到清澈的溪水缓缓流向大海,几只白鹭在滩涂上休闲觅食。一位80多岁的老人正在河堤上清扫尘土。
溪尾镇位于福安市沿海东南部,依山临海。据村民说,以前这里垃圾随意堆放,一下雨,大量的垃圾便顺着溪水流向大海;涨潮时,垃圾又飘回滩涂。五颜六色的垃圾袋随处可见。村民的日子受垃圾困扰。吃饭时,桌边苍蝇飞舞;睡觉时,帐外蚊声轰鸣。由于许多村民在源头养猪,导致水源受污染。村民用这里的水洗澡,身上都会发痒;喝水要翻山越岭去挑。一些村民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环境,纷纷搬到周边乡镇居住。
“溪尾溪尾,垃圾成堆;不分四季,蚊蝇飞舞;猪养溪头,挑水受罪……”这是当时溪尾镇卫生环境的真实写照。2012年12月,溪尾镇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决心改变溪尾镇的脏乱差现象。镇政府投入60多万元,修建垃圾中转站。各村配备2名保洁员,适时配全配齐垃圾箱,在生产生活区每隔20米左右放置垃圾箱,完善了镇村环卫设施。有了硬件,还要有保持卫生的“软件”。溪尾镇镇长施智说,农村的卫生如果都由镇政府财政包干,只能解决一时一地的卫生整洁。只有人人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才能保持乡村环境长久美丽。这就需要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
于是,溪尾镇充分利用墙报、跨街横幅等宣传媒介开展声势浩大的阵地宣传。确保每个村建立1个宣传栏,每季度出1期环保专刊。同时,开展宣传咨询、专题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使环保知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全镇营造人人讲卫生、个个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群众有了讲卫生的意识,如何转化为讲卫生的习惯呢?溪尾镇党委书记蔡龙玉说,村规民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力村规民约,可以延伸政府的职能,取得好效果。
“自觉遵守‘五包’制度,清扫房前屋后垃圾……”在溪尾镇的15个村居,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村规民约。溪尾镇政府充分发挥农村“五老”人员的作用,通过入户座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讨论和制定生态乡村村规民约。
坎下村一位村民深有感触地说:“有了村规民约,大家都能互相监督。有一次,我把垃圾倒在屋后,不到10分钟,邻居就过来说,村规民约规定,村民要自觉把垃圾倒在垃圾点上,不要乱倒垃圾。当时我的脸都红了。”溪邳村村民陈仁有说,有了村规民约后,不讲卫生,大家便群起批评;讲卫生,大家便交口称赞,村里越来越干净了。
现在,路面上看到垃圾就捡,溪流里有垃圾就捞,已经成了溪尾镇群众的习惯。清理完陆上的垃圾,又清理海上的垃圾,不到半年时间,全镇就清理各类垃圾5000多吨。
“镇里的蔡书记三次到我家,希望我能拆掉设在溪边的猪圈。他说,一头猪一天的排泄物相当于7个成年人一天的生活污染排放量。你家养了300多头猪,环境如何承受?养猪政府支持,但要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坎下村养猪大户汤惠忠回忆道。终于,溪尾镇清理违规猪圈2万多平方米。
第二年,溪尾镇获得福安市环境卫生整治第一名,并顺利通过省级生态文明乡镇的考核验收。
看着清洁的环境,回忆过去的脏乱,溪尾镇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更高了。绣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从坎下村至溪尾村入海口,全长2.2公里。开工以来,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工程涉及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群众一概不要赔偿。因工程建设需要,溪尾村村民郭琼飞家300多平方米的房屋要拆除,而他坚决不要补偿。如今,集防洪、景观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绣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已完工,原本估计要1300多万元的投资,结算后只需900多万元。
完工后的绣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成了旅游景点。记者漫步栈道,欣赏岸边百花争艳,观看溪中鱼儿戏水,恍如身在桃源。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的黄凌风教授看到溪尾生态的巨大变化,把海洋生态环境研究基地设在这里,开始了海水蔬菜和花卉种植试验。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5-01-16学习总书记"新年第一课":创文明县城 建美丽乡村
- 2015-01-14古田发展乡村旅游 绘写美丽乡村新画卷
- 2015-01-14邵武市:美丽乡村建设,建出农村新面貌
- 2015-01-1412月泉州“美丽乡村”考评 部分乡村问题多
- 2015-01-07浦城双同村:党建引领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