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社区贫困残疾单亲儿童小琳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下一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提供领导机制保障,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指导、协调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总抓、社区管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参加协调会,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辖区单位、部门的人才优势和便利条件,形成志愿服务联合协调、优势互补、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二是提供激励机制保障,如制定公务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关规定,建立社区志愿者星级评定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等。三是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建议将政府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或成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积极探索筹资体制,按照“政府支持、社会捐助”的思路,逐步建立各级志愿服务基金,改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经费短缺的状况。建立各级志愿服务组织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推动大型社会公益活动项目中为志愿者购买人身伤害保险制度化。
继续壮大和规范志愿服务队伍
拓宽招募渠道。探索在已经实施的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中,选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志愿者,专职负责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面向社会招募、培养一批有时间、有精力并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充当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骨干;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不断扩大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比例。大力发展各类社区志愿者团队,支持社区志愿者组织以及其它公益机构开展工作。组织经常性、专业化的志愿者培训活动,提高志愿者素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强化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制度,明确招募主体、范围和方法,经常性地为志愿者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坚持助人与育人相结合,将工作需要和志愿者自身愿望相结合,将志愿服务团队培育成为志愿者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开放型、学习型平台,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志愿服务能力。对志愿者培训至少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志愿者理念的培训,使志愿者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高度的认同;二是志愿者权利义务及纪律方面的培训,以确保志愿服务的正确发展方向;三是志愿服务基本技能的培训,围绕志愿服务重点领域,设定相关的服务规范和标准,教授有关基础知识、服务技巧和礼仪,制定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确保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有章有法。
精选项目,充实志愿服务内容
坚持“社区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确定“扶贫解困”、“引领就业”等适合社区特点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增加项目的实效性。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建立动态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加大对项目的立项、管理、评估,有针对性地大胆选拔具备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时间和精力允许的志愿者承担组织管理工作,使之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者,最大程度发挥他们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自我管理、自我运作、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积极争取党政部门支持,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通过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来赢得社会支持,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人力、智力、资金、活动场所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创造有利于社区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条件。
建立供需对接机制
建立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等进行分类;建立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系统,对相应区域的志愿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摸清需求重点和热点,跟踪需求变化的规律;对报名参加协会的志愿者和求助人群,对号入座结成“一帮一”、“多助一”对子。强化服务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
健全表彰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以志愿者日常服务记录、团队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为主要考评依据,探索实行以志愿服务质量、组织鉴定评价、服务对象反馈为标准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定期对社区志愿者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形成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组织表彰和社会评价相呼应的良好激励机制。
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理念传播,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和社区信息栏、宣传栏、电梯间、公交车车身(车内)、道路广告位等设施和载体,制作、发布社区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广泛宣传社区志愿服务的理念、知识、活动,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营造社区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社区志愿服务影响力,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每一个志愿者都是一颗火种,也许并不耀眼,但是千万颗火种汇聚起来,便能成燎原之势。在社区这个充满生机的大舞台上,每一个志愿者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社区的志愿之火,最终将成为照亮和温暖社区的幸福之源,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竭动力。(云霄县教育局、云霄县七彩虹志愿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