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做法
加强志愿工作组织领导
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日常工作机制建设相结合,形成“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向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发放“邻里守望,情暖云霄”倡议书,并召开专题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方案,明确大力推进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的路径载体。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例会、工作调研、活动记录、考核奖惩、信息上报等一系列志愿者工作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同时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初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志愿者活动运行机制。
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
按照有专、兼职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者,有适于开展工作的场所并配备办公设备,有投入经费和运行经费,有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有经常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有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六有”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着力打造志愿服务与需求的对接平台,实现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工作经费专项化和办公场所专门化。
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力争覆盖困难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采取社区工作者带志愿者的活动方式,组织志愿者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和安排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引导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文明单位等社会组织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拓展服务项目,促进供需“无缝对接”
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队员定期开展居民需求调查,开发设计居民所需所盼的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吸纳志愿者为居民提供“菜单式”、“自选超市式”志愿服务,促进志愿者、居民需求和服务项目“无缝对接”。以七彩虹志愿队为依托,不断壮大以青年为主体,各年龄段、各行各业人士参与的志愿队伍。初步形成“团队统筹协调、各小组具体管理、志愿分队自主活动”工作格局,实施从志愿队到个人全方位、扁平化管理。为身边的空巢老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关爱,切实做到困难有人管、心事有人讲、生活有人帮,让他们感受到如“亲人”般的贴心和关怀。
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邻里相伴”志愿服务
(1)提供送餐、帮助做饭、打扫卫生、帮助购物、陪同就医、急事随叫随到等生活照料志愿服务;(2)开展慈善援助和社会捐助,扶助经济困难的空巢老人;(3)提供陪聊天、拉家常、电话问候、节假日上门探望等亲情陪伴志愿服务。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邻里相携”志愿服务
(1)招募“爱心妈妈”、“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生活照顾和亲情关爱;(2)提供电话、电脑等设备,让留守儿童定期与父母通过电话视频进行亲情互动;(3)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升留守流动儿童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和能力;(4)利用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妇女儿童之家、校外活动场所、爱心服务站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托管服务等。帮助解决弱势未成年人群体中存在的“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康复失救、安全失保、监护失助”等突出问题。
开展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 “邻里相帮”志愿服务
(l)提供技能培训,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引导和对农民工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普及安全知识;(2)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规,指导帮助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增强农民工维权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3)提供文艺活动、卫生医疗、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4)帮助农民工平安、顺利返乡活动。
开展关爱残疾人“邻里相扶”志愿服务
(l)提供康复医疗、居家照料、心理辅导等服务;(2)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3)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尤其是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办理低保、临时救助、生活补助、护理补贴的申请和落实手续。
开展和谐社区“邻里相助”志愿服务
组织社区居民,清理卫生死角,洁净庭院;引导居民摒弃陋俗,劝导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提倡低碳生活、健康生活、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治安巡查、禁赌禁毒等知识;协调红十字会等专业志愿者,普及防火防震等应急避险知识,向居民发放安全手册,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筑平安,携手共建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开展文化体育“邻里相悦”志愿服务
结合“我们的节日”、“邻里节”等主题活动,开展“书香社区”、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为群众普及健康知识;组织科普志愿者就科学饮食、医学保健等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为群众传授科学知识,引导社区居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011年6月,陈岱镇峰外村贫困生“燕子姐妹”痛失双亲,面临人生绝境,志愿队为她们募集到善款四万多元,重燃其希望之火。2011年11月,双岭村孤儿、贫困生小浩泽患上恶性脑瘤,生命危在旦夕。志愿团队四处奔走,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募集爱心款12万多元,全部用于救治小浩泽。目前,浩泽已恢复健康,顺利毕业。2013年春节,志愿队组织“新年新衣行动”,为本地孤儿和困难学生募集新冬衣300多套和一批爱心物资。2014年春节前,为本地孤儿、困难学生、孤寡老人、残障儿童送去一批新棉被和生活用品、慰问金等。2011年起连续三年除夕夜,志愿队深入边远山村、城乡社区等陪伴孤儿、孤老过大年。
强化宣传引导,构建新型网络平台
志愿队建立网站、微博、QQ群和微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召集志愿者,公布活动、报道情况,总结经验等。开通捐赠咨询电话和QQ群,接受各地网友和社会咨询,公布相关情况和账目,为救助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志愿队设立新闻部,配备摄像设备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电视、微信、网站等媒体,对志愿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
优化组织建设,实现高效运转
志愿队建立办公室、新闻部、文艺部、后勤部等职能机构,根据需求进行活动立项,选派相关人员组建团队,自主开展志愿活动。重点抓好“四个环节”,做到“三个结合”,实现“五个统一”。即重点抓好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四个环节,做到与基层组织建设、社区服务创建和服务队自身业务推进相结合,逐步实现标志、证件、服装、基础培训和奖励标准的五个统一。
开展爱心储蓄,建立帮扶渠道
志愿队开展爱心储蓄,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专门机构,监督财物使用,定期向社会反馈情况。通过助学助残,安排就业,技能培训,特困救济等形式,让弱势群体感受温暖,摆脱困难,树立信念,逐步实现业有所就,贫有所济,难有所帮。
细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绥阳社区七彩虹志愿服务站按照“九有”标准开展规范化建设,为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有效对接搭建平台,逐步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活动”工作模式。“九有”即:有社区志愿服务站,包括组织领导、场所、设备、人员等;有基本制度,包括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嘉许回馈等制度;有工作模式,社区制作网格平面图、工作流程图并上墙;有信息平台,建立志愿服务热线、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志愿者QQ群等;有台账记录,包括志愿者花名册、志愿服务手册等;有“菜单”服务,公开志愿者服务“菜单”,同时对帮扶对象开展“六送服务”,即每天送问候、每周送服务、每月送活动、急难送救助、生日送祝福、节日送慰问;有活动载体,围绕社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救护培训、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有特色品牌,建设一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云霄七彩虹志愿队”,打造贴近民生的志愿服务品牌“彩虹计划”;有浓厚氛围,在社区通过宣传栏、光荣榜、宣传画、报告会、倡议书等途径,大力展示优秀志愿者风采,使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把居民有可能用上的服务电话制成便民联系卡,让居民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相应的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优质便捷的服务。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真正做到了零距离、超速度、高质量、全方位的“无缝对接”服务。
抓志愿者服务情况反馈
向每位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日志》,要求将每次志愿活动时间、地点、解决的问题,遇到的难题、达到的效果等逐一记录;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向服务对象发放《志愿服务反馈表》,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及时反馈总结,提高服务能力。
注重资源共享,放大服务效应
联合县志愿者协会、团委、残联、妇联、关工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开展多项公益活动。加强县域内志愿资源整合、功能重组、任务重设,形成各领域、各类型志愿者组织活动协调、工作联动、资源共享、齐抓共管、互利共赢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
2012年11月,配合省红十字会筹资志愿队在云霄启动“革命老区一对一助学行”活动。2013年2月,组织开展海西三地(福州、厦门、云霄)志愿者交流活动。7月联合省城志愿者到云霄革命老区乡镇、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义诊义教活动。2014年4月20日,七彩虹志愿队联合绥阳社区等组织举办捐赠旧衣大型公益活动,共接收各界群众新旧衣物、文具、图书等5000多袋,消毒、处理后捐赠给中西部省份和云霄本地孤儿院、低保户、残疾人等。2014年10月七彩虹志愿队联合县红十字会在绥阳社区举办红十字应急救护进社区活动,为民众普及现场救护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