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华将公益融入工作与生活中
从泉州到青海,从沿海到高原,连续七年,胡胜华坚持到甘肃、青海支教。为了帮助当地的孩子,她还发动了家人和朋友捐款捐物,甚至在自己经营的咖啡馆里发起公益活动,客人每消费一杯咖啡,她就捐赠一元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昨日,记者走进其位于市区九一街的Ud咖啡馆,就着一杯咖啡,感受寒冬里的一片温暖。
□记者王丽虹 陈小阳 实习生纪振宇 文/图
缘起西藏公益行
一切开始于2007年的夏天,当时28岁的胡胜华偶然听朋友说起,要组织一场西北行公益活动,自驾到拉萨一所福利院送温暖,于是她主动提出一起去。“20多辆车载着文具、衣服等物资前往拉萨。”胡胜华回忆,福利院里有200多个孩子,部分是残疾儿童,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拉萨回来的路上,她遇到了一个女孩,对方的善举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让她产生了长期做公益的想法。“当时我们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有几名自愿者在那里自发保护藏羚羊。”她说,几名男志愿者每天开着车在保护区里巡逻,一名女志愿者则留在保护站收集整理资料。这位20多岁的女孩之前在上海工作,但她放弃高薪,毅然辞职到可可西里当起一名志愿者。
胡胜华的脑海里始终记得与女孩的初次相见,静悄悄的保护站里,一位美丽的女孩独自一人抱着一本书坐着。走近一看,她却发现,女孩的嘴唇干裂得很厉害,头发似乎很久没洗,身上的衣服有些脏,“这样一个大城市来的漂亮女孩,能忍受那样艰苦的条件,在荒无人烟的可可西里做一名志愿者,她的行为很震撼我的心。”
支教体验到孩子艰辛
2008年暑假,通过在兰州的一位朋友推荐,胡胜华与姐夫、朋友三人组织了一批书籍、旧衣服送到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所偏远小学,并在学校当起了老师。
支教生活让胡胜华感受到当地孩子学习生活的艰辛。当地用水很紧张,生活用水需要用驴子运到学校,水看起来还黄黄的,有轻微洁癖的她为此坚持了一周多没洗澡;有段时间,她手臂瘙痒难耐,整晚整晚睡不着,后来实在受不,只好到兰州一家医院治疗,才知道是当地一种看不见的虱子所致。此后的三年暑假,她仍坚持到这所学校支教,“甘肃、青海等地的冬天很冷,当地的学校不放暑假,只放三个月寒假。”
2012年暑假起,在朋友拉克加的介绍下,胡胜华和一位朋友到青海共和县一所孤残学校支教。“学校里有60名孩子,多数是孤残儿童,生活费都是募集来的。”她说,孩子们的生活很苦,一天三餐都吃面条,每天都要到附近的河里提水。
带动家人朋友做公益
上周,为了帮青海的孩子们募集生活费,胡胜华在朋友创办的英语培训学校元旦晚会上发起义卖饼干活动。许多家长踊跃捐款,募集到的5000多元善款都已寄到学校。为了制作义卖饼干,她和咖啡馆里的员工连续几天加班,每天制作饼干到凌晨两三点。
多年默默做公益,令胡胜华感动的是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连续几年暑假把孩子扔在家,丈夫却从来没有怪过我一句。”胡胜华感动地说,2010年至今,她发起的募捐旧衣服活动得到许多朋友的支持。曾经有一位朋友在单位发起募集旧衣服的活动,募集到整整四车旧衣服。许多朋友把旧衣服送到咖啡馆,她则与朋友利用自家的洗衣机清洗衣服,部分衣服寄到贫困学校,部分无用的衣服则制作成拖把、垫子等,卖掉的钱再捐给学校。
令她更欣慰的是,去年暑假她带女儿到青海支教,回来后女儿变得懂事许多,不但主动捐出零花钱,还与几个同学到超市义卖布娃娃。女儿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也主动联系她,希望今年暑假一起到青海支教。
“公益不见得非要一掷千金,其实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点爱心,积少成多,积聚的力量就能帮助更多的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暖。”胡胜华说。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0-21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伍介绍
- 2014-10-17莆田学院青年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 绽放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