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道德建设频道> 综合资讯
惠安七旬翁自费建“农家民俗馆” 收藏千件农家用品
http://wmf.fjsen.com  2015-01-04 11:11:05 来源:泉州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亲切的展品容易勾起参观者的怀念,让人跃跃欲试。

【核心提示】

作为农耕文化的记录,近年来不少农具已渐渐从农村消失了;而原本司空见惯的起居用品,也在物质生活提升后,逐渐被现代化工具所替代。为了记录民俗、工农业等方面的时代变迁,惠安县山霞镇山霞村75岁的陈木春老先生自费整修自家祖厝,从惠安各地收集来近千件民俗、农具、生活用品,建立供人免费参观的“农家民俗馆”。

□记者 廖培煌 林劲峰 通讯员 陈金良 实习生 彭坚林 文/图

祖厝改成展馆 “古早味”浓浓

陈木春的家距离惠崇公路三四百米远,一个多星期来,惠安县中小学师生和附近村民纷纷往他家里跑,慕名参观他的“农家民俗馆”。占地五六百平方米的民俗馆原本是陈家的祖厝,陈木春花了不少钱,在不改变原有构造的基础上,进行加固、装修,然后将这几年陆续收集来的民俗用品梳理陈列。

昨日,跟随参观的人流,记者走进“农家民俗馆”。门前建起的人工水渠上架着一架水车,虽然材质有些老旧,但这部五六十岁的水车仍可使用。民俗馆按照农耕器具类、风俗类、生活类、工匠类、近代用品类等五大类别来陈列物品,收藏着农具枷车、米筛、七齿耙,海边生产工具篓、蛤刀,农家用品笼床、鲎勺、笊篱等,墙上还张挂着各式惠安女斗笠、惠女服饰。“喏,这是石臼。”前来参观的王先生说,以前石臼、石磨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逢年过节,大人就把大米、糯米等放到石臼里敲锤,再做出美食。他的言语和比划中,满是怀念。

  陈木春绘声绘色介绍展品

为传承乡土文化 萌生建馆想法

陈木春说,民俗馆目前收集的这些物品,大多数为民国以来的,少部分是明清朝代的,囊括了惠安绝大部分农村用品。让他欣慰的是,开馆一个多星期来,已经有上千名中小学生和不计其数的村民前来参观。

退休前,陈木春一直经商,出生于农村的他对农家用品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得什么是‘枷车’(套在牛身上的木伽),什么是石坠,什么是麦耖(截割麦穗的工具)……”他说,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很优秀,但一些以前频繁使用的农具、居家物件已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中心。为了留存这些农村用品,让后人了解家乡、记住前人的技艺,他萌生了建立“农家民俗馆”乃至未来建“民俗博物馆”的念头。

  五六十岁的水车仍能转动

走遍各个乡镇 淘来千件用品

这一两年来,陈木春走遍了惠安县各个乡镇,淘来数百件农户用品。犁、耙以前在农村司空见惯,现在已较难觅其踪;早年有渠、塘的地方大多有水车,但留存于世的已不多。为了找到它们,他费了不少工夫。像打谷桶、风鼓机(用于吹走谷壳类的轻浮物)等,有的要几次三番到农户家中探访、劝说,再出“适当”的价格购入。

陈木春有不少朋友,分布于惠安各个乡镇,听闻他在收集农户物件,常帮他留意,一有比较稀罕少见的,就立即给他打电话;本村和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有的主动上门带来农具,看有没有收藏的必要,有的直接把一些旧家什、用品无偿捐献出来。这些都让他很感动。目前,他已经花费数十万元收集了1000余件大大小小的农家用品。


责任编辑:金婷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