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来,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22年来,即使自己病了也没请过一天假;22年来,病床前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出诊、护送患者转院或回家、主动随访病人、帮病人垫付医疗费用等,对他来说都是经常的事。
“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应该为病人负责,不怕辛苦,不怕麻烦!”他说,救死扶伤是他的职责。他,是周宁县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李其华。家乡民众都亲切地称呼他“耐心的李医生”。
22年恪守职责“风雨无阻”
1992年7月,立志从医的李其华在福建中医学院毕业后,放弃了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回到当时还比较落后的家乡——周宁县,决心为家乡的卫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这一干就是22年,足迹遍布全县各乡镇及临近的县乡,成为周宁城乡群众驱除疾患的健康使者。
10年前,浦源一个郑姓患者得了死亡率很高的“出血热”,生命危急,在当时医院条件比现在差得多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日夜守护在病床前,经过十几天的努力,把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
2012年11月,周宁城关一吴姓老年患者,得“慢支、肺气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入院时已神志不清、全身紫绀,他组织医务人员按预案紧急处理,待病人恢复神志,生命征有所好转,考虑到自家医院条件有限,为挽救患者生命,他不顾白天的疲劳,亲自把患者送到上级医院,由于入院时抢救到位、又转院及时,患者得救了。
去年12月,泗桥乡下的一名陈姓老年患者下夜因病重,家属要求医生护送,白天的接诊加夜间的急救,已是超负荷工作了一天的他二话没说,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把病人安全护送回家,精疲力竭回到家时天色已亮,匆匆躺了一个多小时,又投入到新的一天工作中。
22年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勤学苦练、虚心请教是他的行医风格;默默无闻、加班加点是他的工作常态;越是节假日越忙,在万家团圆的春节里,依然看到他忙活在临床一线的身影。
22年来,超负荷的工作,使自小体质不好的他经常感冒,近几年血压又升高,可他从没因病请过一天假。“虽然辛苦点,但能看着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也有种成就感!这种付出,值!”他如此说道。
细心医生被笑称为“老年人的偶像”
“我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母亲和孩子。”谈到母亲,李其华至今仍痛苦不已。因为忙于医院的事,他较少回老家关照老人,10多年前母亲突然离世,这让他愧疚不已,而这也成为了他从医事业的转折点。
面对众多心脑血管急症后或残或死的患者,他深感平时对患者预防指导的重要,毅然改变以往重治疗,忽视预防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优势,并取得中国高级营养师资格,在诊疗中更多的灌输给患者防病知识。每天面对众多的病人,只要有点时间,他就不厌其烦地与病人谈心沟通,甚至于衣食住行,一天下来,说得口干舌燥。在他的指导下,许多病人减少了并发症和致残致死率,减少了住院率。
病人相信他,许多乡下老人慕名而来,亲切地称他“细心的好医生”。朋友笑他,都快成为“老年人的偶像”了。面对这些,他说“我这一辈子都没资格成为好医生,因为自己母亲的健康都没保护好!”
说到孩子,他满脸愧疚,这些年来,他和孩子聚少离多,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落他爱人的身上。他和爱人早计划好,要开拓孩子的视野,把孩子送到条件更好点的地方学习。
可是家乡卫生人才缺乏,病人需要他。许多病人听说他孩子到外地读书,担心他也调走,就跟他说,“李医生你千万不能走,我们需要你!”面对病人的声声期待,他选择了留下继续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
2007年至今,他当选为周宁县七、八届政协委员,2006年他被评为县先进卫生工作者,2012年他被评为县管优秀人才,2013年他入选宁德市第一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面对荣誉,他只是平淡地说道,“作为一名医生,这是职责所在,没啥好称道;我所做的,其他医生也同样能做到,其实,许多医生都比我聪明,我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多尽点心在工作上而已!”(记者吴宁宁)
责任编辑:卓志沐 |
- 2014-11-07半年参与接生上百人 泉州援藏女医生的艰辛与感动
- 2014-11-04照顾卧床丈夫十多年 阿姨盼热心医生能上门体检
- 2014-10-29“最美医生”出诊摔断7根肋骨 忍痛2小时做手术
- 2014-10-20城厢区“乡村好医生”刘淑珍的为民情怀
- 2014-09-01少年溺水昏迷幸遇医生救命 永安医师第二次在厦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