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明办原巡视员 陈振民:
继往开来,努力实现文明城市创建的新发展
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揭开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序幕。30年过去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已经覆盖城乡,深入基层,持续开展,不断创新,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来始终积极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由三明市率先提出的文明城市创建,得到中央的及时总结推广,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三大创建任务。在中央文明委的决策部署下,文明城市创建走向全国,全面展开,已经成为当下整个精神文明创建系列中份量最重、覆盖面最广、群众认可度最高、地方党委政府最看重的一个载体和龙头工程,成为动员人民群众朝着建设“美好中国、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的梦想努力奋斗,致力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体。
30年来,三明市在城市文明创建中首创的许多理念、经验和做法,如“满意在三明”、“六联六建”、“门前三包”、“道德评议”、“市民文明业余学校”,从这个偏僻的山区小城走出来辐射全国,产生了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贵在坚持,重在建设,狠抓文明创建不放松,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时不动摇,在其他地方轻视精神文明时不动摇,在领导班子交替时不动摇,在受到称赞或遭遇挫折时不动摇,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最重要的普遍规律,为其他城市学习和效仿。
30年来,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由点到面,如燎原之势,蓬勃开展,不断充实内涵、拓展领域、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以城带乡,辐射延伸。取得了丰富经验,获得了丰硕成果。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总结好经验,探索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出发,结合学习中央文明办领导在全国深化文明城市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精神,我以为文明城市创建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坚持并发展:
一、坚持凸显思想道德建设内涵,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和核心主题,为国家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要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要立足于改变社会风气,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兴起于“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的特殊年代。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祖国要富强,人民要幸福”,“振兴中华、建设四化”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行动。与此同时,人们迫切要求治理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后果,逐步实现党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以及从中涌现出的学雷锋、文明礼貌月活动、振兴中华读书活动、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等,体现了当时的社会要求和鲜明的时代主题,是政治思想工作群众化的一种创造。
当时的年青一代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成长,身上普遍焕发出的思想解放,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忧患意识,责任担当和吃苦耐劳,使他们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中坚力量,奋斗30年,实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正如“光荣的八十年代新一辈”这首歌词中所说的“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首跨越了30多年光景的词作,充分展现了80年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我们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在全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中树立精神自信和价值观的自信。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调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建设思想、精神、价值观。新形势下的文明城市创建,一定要继承“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重在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在全社会叫响核心价值观24个字,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为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文明城市创建从一开始,就把着重点放在塑造城市的价值取向上,紧紧抓住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开展创建,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二000年代“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精神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二0一0年代“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等等。城市精神的核心是城市的价值观,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民精神的核心是市民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市民行为的准则和导引。抓住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抓住了文明城市创建之魂,这是我们在今后创建中要坚持和发展的。
当前,多元经济催发多元思想价值,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观念冲突,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是非不清、美丑不分乃至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突出现象,症结就在于价值观出了问题。文明城市创建必须抓住这些突出现象和倾向性问题,把建设核心价值观作为创建的第一要义和根本任务,创建部门特别是文明办必须以此作为第一职责和责任田,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落实到创建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到创建活动的项目制订,载体设计和内容安排上,反映在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创建标准的修订完善中,融入到城市改革和社会治理之中,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把虚事做实,把软事做硬,使创建更具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以此来扩大影响力,凝聚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规范道德行为,树立新风正气,并使之从观念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把文明城市建设成为崇德向善之城,诚实守信之城,孝敬节俭之城,文明礼仪之城。
二、坚持综合创建、整体推进,在“基层、基础、基本”上下功夫
文明城市创建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载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也是整个精神文明创建系列中综合性最强的龙头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全面衡量和提升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即包含经济发展、环境面貌、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包含人文精神,道德法治、公共秩序和服务、社会风气等软件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机结合,整体推进。
首先要把基层创建作为重点来抓,激活城市文明的“细胞”,夯实城市文明的根基。没有局部、哪来全局?没有部分,哪来整体?所以,文明城市创建要下大力气推动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基层群众性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一个个家庭去渗透,一个个社区去覆盖,一个个行业去推进,一个个单位去落实。以小见大,聚沙成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创新,提升水平。
第二要坚持把基础工作作为长期不变的任务来抓,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是要坚持保障改善民生,每年集中为群众办几件好事实事,让群众受益、参与、满意,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动员力;二是要坚持强化日常管理,让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开始的建设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和优质服务成为不变的主题和制度化的安排;三是要坚持从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抓起,集中在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道德、公共习惯上,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第三要把解决基本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来抓。确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回应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集中整治呼声高、反映大的重点问题,如有的城市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的脏乱差现象;交通拥堵问题;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制假售假问题;黄赌毒蔓延问题;互联网管理不力,网络谣言、色情问题以及公共场所公德失范问题等等,一定要敢抓敢查,形成专项,多方发力,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对于那些顽症陋习,要反复抓,抓反复,务求实效长效。
三、加强领导,改进管理,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领域广、涉及部门多、持续时间长,必须按照领导有力、管理得当的要求和统分结合的原则来组织实施。
一是依靠体制来加强领导。过去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概括起来就是:党委政府加强领导,文明委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新一轮创建要坚定不移依靠这个体制开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创建作为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载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十三五”规划制定,全面设计和实施,与城市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城镇化战略相配套,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衔接。各级文明委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按照党委决策部署,既出思路、又抓落实,承担起具体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核查,工作落实的责任,调动各成员单位和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建的合力。各级文明办要充分发挥文明委日常办事机构的职能,善于在谋思路,抓重点,重基层,敢创新,搞统筹上狠下功夫,加强与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各职能部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的联系沟通,更好的发挥牵头、联络、协调、督促和服务的作用,集合资源,整体推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二是依靠长效机制来改进管理。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文明办组织调查研究,发现并提出了创城工作的形式主义问题,概括为“假”、“繁”、“急”三个方面。解决的方法在于:围绕增强创建实效,结合本城市特点、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改进创城工作管理,作出制度性安排,建立社会动员,目标管理,社会共建以及指数测评复查等长效机制,加强阶段推进,责任管理和过程监管,构建文明城市与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其他创建载体的一体化测评、长效化运行、规范化管理的流程和平台,从而使创城工作从“临时”转为“平时”,从“突击”转为“常态”,从大呼隆集合上阵,转为各部门分工的日常工作,从“一元”管理转为“多元”治理,从只依赖政府的“单枪匹马”转为社会各方“千军万马齐参与”。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开展研讨,隆重纪念“五讲四美三热爱”召开30周年,是为了与时俱进,继续开创工作新局面。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再过三十年,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定会产生更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伟大胜利,推动中国更多的城市全面发展,迈入国际先进城市行列,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必将出现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