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8时,浙江杭州江干区解放东路58号J座杭州图书馆新馆楼下就站了不少人。晨练的市民发现,总有些人扛着脏兮兮的大麻袋,或拎一兜饮料瓶,衣衫褴褛。副馆长梁亮对这一幕再熟悉不过:一些流浪、拾荒者正等着图书馆开门,“在旧馆就常看到很多流浪、拾荒者背着铺盖,把捡来的垃圾放在阅览室门口,再进去看书。”其实杭图不仅允许流浪、拾荒者入馆,也允许他们携行李入内。而将杂物放于门外,则是自发行为。(11月25日《都市快报》报道)
联合国《公共图书馆宣言》称,“公共图书馆是教育、文化和信息的有生力量,是透过人们的心灵促进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力量”。“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还必须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利用其正常的服务和资料的人,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流浪汉、拾荒者,可能居无定所,经济窘迫,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文化追求,作为平等公民的他们有充分的公共读书权。我们的公共管理、人文管理,将弱势群体的精神需要、文化需要和身心愉悦,都进行了最真挚的“观照”,让流浪汉也拥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好读,向上,向善。城市人文精神、人情味儿,就能不断提升,富有君子品格。
杭州市图书馆没有因为流浪汉脏,而对他们“门槛高高”,更没有因为他们地位卑微、形象不佳,“拒读”,而是为之架起了一个温馨、平等、尊重的读书环境,图书馆就是“社会的春天”、“文明的春天”。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满足拾荒者的读书需要,让“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公共服务理念,得到积极落实。
几年前,当杭州市图书馆对流浪汉开放的时候,曾引起轩然大波,认为他们会弄脏了读书环境。可是看看几年后的今天,不少拾荒者不仅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更学会了公共尊重,“读书前先去洗手”,他们的文明素养、公共道德认知水平,在书的陪伴下,真的得到了温文尔雅的提高。流浪汉的文明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甚至有了一种心灵的高贵,这种“小中见大”、“小坚持中的大进步、大改观”,也让城市精神、公共文明素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改善。杭州的“天堂”美称,更在于人际和谐、精神温暖,此言不虚。
城市人文精神,公共氛围,固然需要通过高楼大厦、现代化的氛围,以及工业化的程序来完成,但更要在“人”的精神的高贵方面、精神雕琢方面,多下工夫,更多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将公共尊重、公共关心、精神博雅等,主动积极输送给公民终端,让每一个市民得到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忠诚意识、市民认同感、公共意识,就能被充分的激活,而自觉成为“文明的推进器”。
更多图书馆应该学学杭州,补上文明短板、管理短板,让最弱势的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都能文明起来,高贵起来,高雅起来。(黄河风)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1-25城市文明呼唤更多"有温度"的图书馆
- 2014-11-25流浪汉泡图书馆 对知识发自内心信仰
- 2014-11-25在图书馆、阅览室应注意哪些礼仪?
- 2014-11-25图书馆有哪些礼仪?
- 2014-11-25宁德市12所中小学上榜省中小学示范图书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