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域外文明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捐赠过剩”凸显献爱心扎堆的“马太效应”
http://wmf.fjsen.com 2014-11-25 10:57:43 左崇年 来源:南京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7年来,得石中心校到底收到过多少爱心衣物?“已经无法统计了。不过,最多的时候,100平方米的办公室满满堆了3米高,大概有6000多件。大部分是一些旧衣服,新衣服比较少,另外就是一些文具。”王老师说,衣服收到后,学校就会及时发给学生。但相比几年前,现在学生的经济条件已经有所好转,而且学校也只有200多名学生,根本穿不了那么多衣服。另外,学校目前收到的铅笔,除了发给学生的,还存有上万支。(11月23日《华西都市报》)

7年前该学校有不少家庭贫困的学生,到了冬天缺少御寒的衣服。为此,当时有网友和学校在网上发了一条呼吁爱心捐赠的帖子,公布了学校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希望爱心人士为山区孩子捐赠衣物。帖子发出后,很快就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响应,开始有人给学校寄来旧衣服、鞋子和一些文具。然而如今这所学校的犯难,“捐赠过剩”反而成了“甜蜜的负担”。

透过这件事,让人高兴的是,“一人有难大家帮”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一直是薪火相传,社会爱心人士爱心接力不止,让人倍感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如春。但也让人遗憾的是“捐赠过剩”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一方面反映出时下的爱心捐赠过程中,我们一些单位和个人喜欢赶场子,凑热闹,搞形式主义作秀的花架子。最为明显的是在一些地方,给老人献爱心一天理了几次发,洗了几次澡,养老院的被子没处放,大米香油吃不完。这种密集性的献爱心扎堆,爱心赶集,使爱心资源的分配不公,导致“一边闲着草一边饿死牛”的爱心资源的极大浪费,爱心资源没有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爱心捐赠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关部门没有做好衔接和协调工作,如果相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并做好衔接和协调工作,让爱心资源得到合理均匀的分配,也不不至于爱心捐赠成了“甜蜜的负担”,让人无所适从。

爱心善举是天下最光辉的事业。社会不仅需要更多爱心人士的鼎力相助,汇聚爱心,形成爱心洪流,温暖更多人。按说,爱心捐赠永远没有过盛,那些偏远山区落后的地方还需要爱心人士的帮助。造成这一原因,当然与少数爱心人士的盲目捐赠有关,但是更多的则是爱心组织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科学的指挥协调的组织能力,以致好事没有办好。防止这种尴尬,切实把好事办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爱心人士,应该通过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正常渠道来献爱心,因地制宜,不盲目献爱心,同时需要各级组织来主动来做好协调,科学安排工作,使爱心捐赠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左崇年)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4-11-25好人邵建波用大爱推动社会的文明
  • 2014-11-25“文明大考”考验城市主人
  • 2014-11-25你我都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 2014-11-25怎样文明使用公共厕所?
  • 2014-11-25怎样文明使用小区的公用设施?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