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50岁的邵建波做了20多年慈善。很多人记住他的名字更多的不是因为他的慈善事业,而是小说《林海雪原》同名主人公少建波。邵建波曾遭遇过形形色色的索捐者。2007年10多名索捐者找不到他,竟找到了他69岁母亲讨说法。他们把求助的失落与对邵建波的不满发泄到了老人身上,老人被气得当场吐血昏迷,最终抢救无效去世。他说:“无论是高调慈善还是低调慈善,都被公众误解,被骂成是“作秀狂人”,这真的很难受”。(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邵建波这几年的捐款是不少的,这几年的捐物也是不少的。他关注的范围很大,既有对普通人的关爱,也有对公职单位的支持。媒体的聚焦,让他有了一定的名气,名气带来了好处,提升了人们对他的慈善行为的认知度,方便了他的慈善事业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各种讽刺挖苦,各种言语攻击,都接踵而来。有人怀疑他的目的,有人怀疑他的真诚。
可以说,邵建波的慈善之路是艰辛的。高调慈善的时候,有人说他真会作秀,低调慈善的时候,又有人说他是故弄玄虚。在这种往左走不行,往右走也不行的舆论压力之下,邵建波显得很是为难,甚至有点迷失的感觉。
其实,无论邵建波是高调还是低调,这都不应该是关注的焦点,我们只需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有益于社会?无论邵建波的出发点是什么也无所谓,我们只需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帮助了一部分人?对于慈善这样的事情,我们何必逼着别人必须是阳春白雪呢?慈善事业是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即使不完美也值得我们去鼓励,去期待。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去做不完美的慈善,不完美的慈善多了,就会开出完美的慈善之花。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索捐。这些年来,就是因为不能满足索捐者的要求,邵建波被推到了口水的包围之中。对于这些需要社会救助的人来说,他们的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正处于人生的沼泽地带,正经受着人生的凄风苦雨,在索捐难以被满足的时候,有点情绪也在所难免,这都是因为他们存在这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他们想拼命的抓住一棵救命的稻草。这些索捐者更应该做到“将人心比自心”。邵建波毕竟只是一个个体,即使他的善心如菩萨,又能如何?他没有普度众生的能力。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1-24厦门获评首批慈善城市 慈善感恩朗诵演唱会昨举行
- 2014-11-14厦门新获10个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
- 2014-10-292014胡润慈善榜发布 福州薛行远家族成福建首善
- 2014-10-27期待“校友捐赠”汇成慈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