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在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中国精神这个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刘奇葆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鲜明的群众观点、强烈的时代观念、正确的价值理念,打牢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要通过主题实践活动,采撷文化养分、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创作文艺精品,推出更多打动人心、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送去文化服务,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播撒文化种子,通过教、学、帮、带,培养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
刘奇葆强调,作家艺术家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踏踏实实走进群众、深入生活,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锤炼作风意志,提升创作水平,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编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文艺创作方法。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文联迅速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紧紧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中国精神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发挥文艺界人民团体的优势,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努力把扎根人民、学习人民、服务人民、讴歌人民的任务落到实处。当前,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迅速组织,广泛开展“到人民中去”的文艺志愿服务行动。11月14日,中国文联向全国56个团体会员印发了《关于开展“到人民中去——中国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服务采风活动”的通知》,部署了“送欢乐下基层”等各项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文艺工作者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基层群众。活动集中在11月中旬至明年元旦、春节期间展开,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联合地方文联将组织1000多名老中青文艺工作者分赴17个省区市基层共45个活动点,开展慰问演出、小型展览、学习体验、采风创作、文艺支教、专家培训等70多场活动。近期,中国文联将按照这次会议部署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要求,进一步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推动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身入”“心入”“情入”。
二是精心策划,重点实施“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带着创作选题深入生活。要紧紧围绕创作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围绕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继续实施好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翰墨薪传培训书法教师工程、中华文明影像志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重点启动实施“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通过制定创作规划、策划重点选题、汇聚优秀人才、筹措引导资金,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引导文艺创作者更大力度地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推出一批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通过项目申报和专家论证确定选题,给予扶持,引导创作团队和创作人员带着选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地反映人民追梦铸梦的火热实践,活灵活现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服务机制。要深入研究,精心谋划,系统梳理选择革命老区、重大建设工程一线、新农村示范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等重要地点,深入挖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点现实题材等创作资源,聚焦塑造新时期典型人物、最美人物等时代新人形象,深情抒写英雄群体、创业团队、美好家庭的感人故事,围绕这些重点选择好深入生活的联系点。目前中国文联和各协会已经在多个省区设立了40个文艺支教点、17个新农村少数民族少儿舞蹈课堂、27所摄影“曙光学校”、35所全国书法“兰亭学校”,翰墨薪传工程已经覆盖到12个省区市部分学校。同时,依托现有的采风创作培训基地、文艺支教点和“文艺之乡”等,形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经常联系点。下一步要充分发挥各门类文艺领军人物及各级文艺骨干等中坚力量的作用,配合中宣部开展好“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将基层文化需求和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采取多种方式,完善深入生活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推介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扩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
往下走往前站 定点深入生活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我国文学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文学界的优秀传统。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柳青等老一辈作家,长期扎根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了《三里湾》《创业史》等一批文学经典。新时期以来,也有不少作家深入生活的典型。深入生活本应是作家创作的内在需求,可现在有些作家这种需求并不强烈。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有浮躁心态影响,市场风向扰攘,深入生活观念淡薄等主观因素,也有获取信息方式便捷多样,深入生活成本升高等客观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总书记的话斩钉截铁、鞭辟入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作家必须练就的基本功,是必须完成的基础课,也是出人才、出精品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排除一切干扰,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最近,中国作协正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研究贯彻落实的工作规划。下面,我具体谈一下中国作协组织作家深入生活的具体想法和做法:
一、继续抓好作家定点深入生活。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是中国作协的一个工作品牌。这项工作是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为了使工作正规化、制度化,我们制定了《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管理办法》,申报的作家需有明确的创作选题及详细的定点深入生活计划,经专家评审组投票遴选后,由中国作协党组审定。至今,已有178名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并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已出版长篇作品61部,中短篇作品230余部,电影、电视剧、话剧剧本10余部。今后,要尝试定点深入生活与各种主题采访采风相结合,帮助作家在参加时间较短的主题采风得到创作线索后,再通过定点深入生活,进行较长时间、深入的后续采访,最终完成选题创作。要适当延长定点时间,扩大人数规模。
二、组织深入生活小分队。要制定务实的工作计划,严格挑选人员,带着创作意图走下去。避免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准备地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深入生活小分队可分三部分:由中国作协组织全国性小分队,到选定的重点区域进行采访采风;由各省区市作协组织本地的小分队;由各行业作协组织本行业的小分队。在组织采风小分队时,可以考虑吸收网络作家、签约作家。
三、研究探索知名作家挂职锻炼的政策。作家挂职锻炼的做法以前实行过,效果也不错。作家挂职锻炼,既积累创作素材,又积累领导经验,可能出文学精品,还可能出文学组织领导人才。这项工作要推开,需要与干部政策对接。我们希望有关方面作为一个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
四、建立文学创作联系点联系户制度。这些年有的知名作家自发地建立了自己的联系点、联系户,甚至还不止一两个。要大力推广这种做法,鼓励作家根据本人情况,自愿确定联系点、联系户,使之成为体验生活、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
五、充分发挥已有创作基地的作用。我们现有一批创作基地。要进行优化筛选,明确功能定位,为作家们深入生活提供服务。要把创作基地建成深入生活的“根据地”,使作家们扎在创作基地一个点,深入采访周围一大片。
六、建立深入生活的跟踪回访制度。中国作协有一个定点深入生活办公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不能作家下去后我们就不管不问了。要采用多种途径与下去的作家保持密切联系,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搞好沟通反馈,确保实效和质量。
七、精心组织深入生活创作的作品研讨。计划每年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研讨。研讨的作品可以是成品,最好是半成品,在出版前请著名评论家和资深编辑会诊,帮助修改提高,争取推出精品。
八、树立深入生活的作家典型。每年召开一次深入生活经验交流会,及时发现长期深入生活并有文学成就的作家,树立典型,使深入生活蔚成风气。
九、抓好深入生活的宣传报道。中国作协所属文学报刊社网将开设专题专栏专版,反映作家深入生活的进展情况,发表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
我们决心在中宣部的领导下,把文学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好,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
生活沃土滋养艺术之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安徽省认真落实中宣部工作部署,结合实际、迅速行动,大力实施以文艺家下基层采风、送文艺下基层、精品创作促进、文化惠民消费、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为主要内容的五项行动,进一步把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引向深入、落到实处。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坚持创作为本,推进省、市、县“三联动”。以“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为主题,在全省启动为期1个月的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活动,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实际行动投身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一是统筹同步开展。整个活动以各艺术门类为单元,省直和市县同步进行。目前,全省下基层文艺工作者总数已达1300多人,走基层、下基层已在我省文艺界蔚然成风。二是改进采风创作。本次活动采取驻点创作的形式,文艺工作者自费吃住在百姓家,与群众手拉手、面对面、肩并肩,做到生活在基层、创作在一线。三是搭建展示平台。运用资金扶持、研讨打磨、评论推介、集中展演等方式,催生一批正能量有筋骨、接地气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努力打造“文艺皖军”的高峰。
第二突出为民导向,推进产品、服务、活动“三下去”。在组织作家艺术家赴基层一线采风的同时,广泛深入开展各类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一是着眼乐民送文化。结合开展“三下乡”“情暖农民工”等活动,组织各级各类演艺院团“送戏进万村”,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看到一场正规演出。二是着眼惠民促消费。以看书看报看戏看电影看电视“五看”为重点,举办首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采取财政补贴、企业让利等措施,发挥文化消费对促进文艺繁荣的拉动作用。三是着眼育民铸精神。发挥中国好人安徽多的优势,打造流动的、网上的“安徽好人馆”,把安徽好人事迹巡展、好人戏剧巡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楷模故事巡讲基层“三巡”合一,让群众学有榜样、见贤思齐,构建“好人安徽”的精神高地。
第三致力常态长效,推进作风、考核、保障“三强化”。我们将把经常性采风与长期性驻点、定期挂职锻炼结合起来,形成长期的创作态势和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作风纪律。要求文艺工作者大力践行群众路线,自觉执行制度规定,亲民近民而不扰民,在把精品和欢乐奉献给群众的同时,把高尚的品行、良好的艺德留在基层。二是强化考核激励。把各地组织文艺下基层情况,纳入省对市县宣传文化部门考评的重要内容。三是强化服务保障。要求各地采取政府采购、搭建平台等方式,为采风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总体上看,五项文艺行动特别是下基层采风,尽管刚刚启动,但成效初显、反响热烈。广大文艺家普遍反映,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再教育,加深了“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再认识,既洗礼了心灵,也累积了素材,更密切了与群众的鱼水深情。滁州一位80多岁的老艺术家动情地说:“我有好多年没有下到田间厂矿了,下与不下真不一样,双脚踏踩大地、双手紧握群众时,那种为人民写、为人民唱的激情油然而生。”群众都说,“几十年前的老作风又回来了”。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开展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动五项行动向纵深发展,以锤炼队伍、多出精品的“双丰收”,开辟安徽文艺的新天地。
中国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
虚心向基层群众学习
10月15日,我有幸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感振奋,备受鼓舞。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总书记同时强调,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是立身之本。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是离不开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个基本要求的。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是文艺工作者在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我认为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时,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对于端正我们文艺工作的作风,纠正那些偏离了方向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国家京剧院的一员,积极参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我觉得使命光荣。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曾经诗意地谈道:“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我理解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艺术就是在这片坚实的中华大地上形成的,所以我们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这个特色,是与民族血肉相连的。作为京剧演员,我始终认为,京剧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我院著名导演阿甲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和艺术就是米和酒的关系,艺术必须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而进一步酿造成美酒。”剧作家邹忆青、戴英禄与作曲关雅浓、主演李维康等一起进湖南采风,有感而发,才写出了京剧《蝶恋花》。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为演好《红色娘子军》,多次深入部队学习打靶。在新的历史时期,京剧艺术要实现对我们深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不能一味模仿传统,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与时代相结合,弘扬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开出时代的“新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国家京剧院的一个优良传统。近年来,京剧院在为艺术家们下基层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山东和黑龙江建立了基层联系点,定期组织艺术家到联系点开展交流演出、艺术指导和采风创作活动,效果非常好。另外,剧院还发挥优势资源,先后与辽宁、山东、山西、河南、新疆等戏曲院团开展合作,进行艺术交流,提供支持,受到了基层单位的热烈欢迎。我相信,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将对我们更好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部非常重视深入生活工作,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对时间、地点、人员、任务、保障、宣传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会议后,我们就会迅速行动起来,带着创作任务,采用定点深入生活等方式,深入到基层一线采风,虚心向基层群众学习,努力在生活中汲取养分。同时,我还计划到石家庄以及新疆、云南等少数民族边陲地区,与当地条件比较艰苦的院团开展结对子、种文化等活动,努力为当地的人才培养和剧目建设,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
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国家一级编剧高满堂:
创作中坚持为人民立传
要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多次提到人民这两个字,深刻解答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发人深省。
这些年,一些文艺作品中出现了脱离人民,只为满足少数人或极端小众猎奇的现象。我国有着数亿农民、产业工人,但表现反映他们的文艺影视作品却越来越少,这不能不说我们的文艺已经渐离渐远了这些社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谁来为他们立传?我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一个创作原则,那就是我所写的人物,必须是那些历史不能忘记的人,那些给我们精神力量和思想价值的人,那些给我们勇敢和快乐的人,那些共和国不能忘记的人,一句话:真正的中国人。在市场化的今天,要坚持这样一个创作原则,必须要付出更大的辛苦,忍受更大的孤独,换言之,正是你的不懈坚守,作品才能更具个性,远离跟风模仿和复制,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我每写一部剧,首先必须下去生活,去接地气,接磁场,去倾听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死歌哭。当年,电视剧刚进入市场化的时候,工业题材人人躲避,根本没人做。我深入到大连特钢厂,工人们见到我说:高老师,你不写皇帝太监娘娘,到我们车间干什么?我们工人还能上电视吗?我说,我就是来写你们的,不把你们搬上屏幕,我就不离开大连特钢!我听到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叫我终生难忘!我断断续续在大连特钢采访了三年,写出了《大工匠》,后来又在鞍钢采访,写出了《钢铁年代》。2005年,我决定要写《闯关东》,还是那条老路子,下去!我从大连出发,采访了200多人,足迹遍布辽吉黑鲁西南,行程7000多公里,正是在生活的熔炉中,我采集到了艺术的金子。
为人民立传,其二要付出勇敢和艰辛。市场化的今天,投资方要三快:快写、快拍、快播。这“三快”决定了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影视作品成了快餐,成了市场的奴隶。编剧成了机器,故事成了货币,哪有投资方让编剧下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呢?但我知道最简单的一条道理:在文艺创作中,你只有吃的是草,挤出的才是奶。为采访创作《闯关东》,我在黑河出过车祸,在青岗子一病7天,险些出人命;为了写《钢铁年代》,在炼钢炉旁差点出大事故。至于招虱子,晚上掉进茅坑里,那就不算事儿了。
为人民立传,其三要经得起诱惑。5年前,我就想写一部农民60年历程的剧本,叫《老农民》。我国有几亿农民,我们的荧屏上农民的故事和农民的形象实在少得可怜。即便有,也是片段式的,喜闹剧式的,并不是农民最本质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农民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我们的下一代根本不知道。我想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部农民的电视剧正史。我下辽宁,去河南,又三下山东,用了5年时间,走了5个省。后来有人出大价钱,让我改成一部农民喜闹剧,再说白了,就是寡妇、拉帮套、搞破鞋、生出的孩子不知谁是爹那一路。在这种诱惑下,我没有动摇,我知道守住寂寞就是胜利,一写就是5年。
这些年,为了创作剧本,我走了太多太多的路,寻找到了一座又一座题材的宝藏和艺术的感动。想象力决定一个作家能走多远,要使你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应该到生活中去;作为一个编剧,如果你不想关闭情节的大门,每一部作品都能给观众讲一个新鲜故事,应该到生活中去。为人民群众立传,人民群众就欢迎你,健康的市场也一定欢迎。今后我仍然要继续沿着“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条路走下去。最近为了创作电视剧《运河风流》,我四下济宁调研采风,经常住在微山湖听年长的渔民讲故事,收获很大。这部剧完成以后,下一步,我将带上几位主创到广西去,开始海上丝绸之路题材的采访挖掘工作,打算六上六下,沉下去,真正扎下去,写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为人民立传,不言辛苦,乐在其中。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名誉主席刘兰芳:
人民才是文艺的源头活水
参加10月15日的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是我50多年艺术生涯中一件无比重要的大事。在会议期间和会议结束后我们走出人民大会堂时,我看到很多艺术家都是热泪盈眶,可见总书记的讲话在我们内心里激起了巨大的认同感,说出了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的心声,更给我们今后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这次文艺座谈会对我而言,无论是人生道路还是艺术道路,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作为一个从艺几十年的文艺老兵,总书记讲话中的很多要求,特别是“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让我有着极大的共鸣。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和人民培养的文艺工作者,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尽最大努力,用最高的热情来完成各项任务,参加了许多公益性文艺活动。自2004年以来,为落实中宣部、中国文联的总体部署,为给更多基层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我把很多精力投入到“送欢乐下基层”系列文艺惠民活动中去。十年来,我跟随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中国民协、中国杂协等组织的文艺志愿者义务演出小分队,多次深入祖国各地的矿山、部队、村镇、高校、老区进行义务演出,共230多场。
这些年,我还全程参加了“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活动,赴全国各地20多个省份进行演出,曾经一天就演出了3场,有几次带病坚持登台表演,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在表演过程中,我深深沉浸在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中,并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召,决心以他们为楷模,为人民群众带去更多更好的节目。除此之外,我还于2004年春在北京朝阳区麦子店社区建立了百姓书场,至今已经为当地社区百姓义务演出数十场。今年,我演出超过90场。往南到过南国海疆的三沙市,往北到过北国边陲的黑瞎子岛,进过潜艇,钻过山沟,登过辽宁舰,常去敬老院。就在11月18日,我还在河北河间的西河大鼓研讨会后,为当地群众演出。接下来,我会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继续演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艺术创作要反映人民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不断创作出更多更新的优秀作品。多年来,我与人合作,始终坚持每年创作一部长书作品,每部作品在全国都有至少100多家电台播出。2011年以来,我先后创作了50集30万字的长篇评书《燕泉香传奇》,这是一部展现民族企业在近现代历史中发展变迁,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操为宗旨的作品;40万字80集、以倡导廉政精神为主旨的《红顶清风》;100集50万字、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话说泰山》;80集45万字的《罗马军团消失之谜》;100集53万字的《花果山传奇》;还有正在创作的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主旨的作品《玉堂春秋图》,这部作品是我赴济宁曲艺创作基地多次采风体验,向人民学习、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结果。几十年的艺术实践经历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只有人民才是文艺的源头活水啊。
我决心和文艺工作战线的广大同行一起,听从党的召唤,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兴盛而不断努力。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
心底有深情 笔下开鲜花
我们常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火炬举在高处,走在前面,具有特殊的烛照和引领作用。的确,文学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代表着社会良心,引领着社会风尚。多年来,为了真正接地气、打深井,我曾多次深入生活,亲身体验。
众所周知,工业题材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比较难以驾驭。为了真正走进大工业生活,我决心到最艰苦、最危险的炼钢炉前体验生活。一年除夕,我在邯钢火红的炼钢炉旁和工人们一起值班。当外面的鞭炮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猛地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大工业时代,农村里所有的农活此时都停歇了,可这里不行,你今夜的产品就是别人昨天的订单,就是他人明天的需求。整个国家的工业系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须臾不可停顿的巨大链条,环环相扣,隆隆运行。于是,市场上的商品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了,我们的社会也更文明了,这就是经济时代的主脉搏!突然,我的心底第一次产生了一种热辣辣的感应。
更难忘的是,那天晚上还发生了一次事故:钢水大喷。满天钢花飞舞,我急忙往远处跑,可一滴美丽的钢花还是追上了我,落在了我的左手中指上。我本能地用另一只手去抓,顿时,血肉模糊,火辣辣地疼痛。可这时,我的工人兄弟们并没有像我一样抱头鼠窜,而是迎着稠密的钢花,去排除事故。这一次事故中,重伤两人,轻伤五六个。也正是这一次疼痛和留下的白花花的伤疤,把我与工人之间的情感一下子彻底打通了。从此之后,我再看到他们,便感到格外亲切。于是,一个个美妙的构思便如杨花柳絮般翩翩而至,我写出了自己的工业题材作品,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作家,特别是我们青年作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有血性,要有担当。眼里有深情,心底有大爱。责任在胸中,使命在肩上。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当天夜里,我就主动向中国作协请缨参战,并有幸成为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作家。当时的震中地区时时发生强烈余震,极其危险。我背着睡袋、干粮和饮水,步行在滚石乱飞的山路上采访,长达一周时间,几度死里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我创作了一部长篇和3个短篇,其中短篇报告文学《夜宿棚花村》,后来被选入《大学语文》课本。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我再次请缨。在中国作协的支持下,我独身一人连夜飞往西宁,又在冰天雪地中日夜兼程18个小时,翻越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以最快速度到达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雪域深处的震中——结古镇。我的高原反应特别强烈,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头痛欲裂,几次昏倒。但我明白,北京方面只有我一个作家在场,使命在身,不能后撤,死也要死在岗位上!就这样,我穿着军大衣,戴着风雪帽,每天步行20多公里,坚持采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路边的干草地上躺一下。采访结束后,我没有休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了4篇作品,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和《文艺报》,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只有走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用双脚走进大地,用胸膛贴紧大地,才能发掘更多的真善美,才能心底有深情,笔下开鲜花,才能创作出让人动心的真正的艺术精品,才能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从而实现艺术质量、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统一。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继续沿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