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1月6日讯(通讯员:刘建奎)武平县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全县17个乡(镇)、5个居民委员会、214个行政村。2011年12月,被评为第三批“全国文明县城”,武平县以此为契机,以“全国文明县城创建”为龙头,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各级文明单位中深入开展“七项共建”创建活动,打造“美丽乡村”,全面提升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一、主要成效:
活动开展以来,在各级各部门和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新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15个、“三农服务中心”15个、“农民之家”或综合文化室152个,农家书屋214家,乡村学校少年宫17所,乡镇心理健康辅导站17所,涌现出一批云中村礤(城厢镇云礤村)、朝上岭家(中堡镇朝岭村)、林中果乡(东留乡新联村)、尊老敬贤村(湘店乡湘洋村)等20个美丽乡村。村中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设施完善,民居建筑立面改造,村庄环境整洁,观光亭、垃圾中转站、路灯、景观绿化、污水处理等设施齐全,打造了现代“田园风光”新农村景象,成了人气最旺的群众集散地,基本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需求。民众逐步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尊老敬贤、明礼诚信的浓厚氛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喜人的局面。
“七项共建”创建活动为推动武平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使武平县各项事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不少工作“全省有位、全国有名”,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评。三年来,武平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全国金融生态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等9项国家级殊荣和“省园林城市”、“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知识产权强县”、“省卫生县城”、“省双拥模范城”、“2012年度教育工作先进县”等5项省级荣誉。
二、主要做法:
武平县加强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导,积极改革创新精神文明活动载体,着力培育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主实施“七项共建”:
1. 文明单位与乡村共建。根据县文明委的统一安排,在全县开展文明单位挂钩帮扶文明村(居)。文明单位对所挂钩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整体帮扶,包括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阵地等方面。帮扶具体内容为“五个一”,即帮助所挂村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精神文明活动阵地、建立一个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打造一条文明生态示范路、发展一支民间文化队伍。县文明委建立健全文明单位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和考评、监督和动态管理机制,融合资源、互联互动、支持帮扶。
2. 文明单位与宣传媒体共建。在县电视台开设“文明之窗”专栏,由文明单位与电视台每周制作一期创建节目,到目前为止,共制作共建节目84期。同时,完善武平之窗网站“文明建设”网页建设,对全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深入持久宣传报道。宣传内容包括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社会志愿服务、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内容,突出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中先进典型、先进经验,曝光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
3.乡镇单位与学村学校少年宫共建。各乡镇单位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尽最大能力,在资金和物质上对当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给予帮扶,如,中山镇文化站利用老干部擅长民乐的特点对中山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艺术帮扶;武平汉剧团与万安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把客家汉剧带入校园;武东乡炉坑村与武东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请民间艺人把传统船灯艺术带入校园。乡村单位的积极参与激励着师生开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积极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文明办将双方结对情况列入各级文明单位(村镇、学校)的创建工作的考评。
4.文明单位与文明企业共建。由各级文明单位与全县规模企业共建共创,共建内容突出文明单位服务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感,加强企业文化和诚信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内容。对文明企业的考评参照文明单位考评要求,实行届期制,三年组织考评一次,命名表彰一次,长期开展。
5.文明单位与文明商户共建。由各级文明单位(学校、社区)与全县各类食品批发、零售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商场、食品店等食品经营主体中开展文明诚信星级评定活动,弘扬“文明经商、诚信经营”理念。共建内容以保障武平县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为目标,强化日常规范监管,推进完善经营者自律体系,健全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各项制度,积极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6.文明交通共建。各单位成立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队,根据交警大队安排分路段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交警大队根据各单位的而要定期开展文明交通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机关单位车辆文明行车管理,提升市民文明交通意识。通过多部门联合开展一系列交通秩序整治,规范武平县交通管理,提高市民文明交通意识。
7.军警民共建。全县各级文明乡镇(社区、学校)与驻武部队共建活动。共建内容突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乡镇(社区、学校)帮扶驻武部队发展,与驻武部队共同开展军事训练活动;军警民开展国防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层活动。
三、存在问题:
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由于各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存在着一些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与现象。主要体现在:
1.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领导任期短期性的矛盾。当前,一些农村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注重短期效应,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只有物质文明才是硬的、实的、摸得着、看得见,一俊遮百丑。在具体操作上,号召多、落实少,过问经济工作多,过问精神文明建设少。
2.建设资金缺口大与农村日益发展的需求的矛盾。因乡村点多面广,新农村建设内容多,范围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各级文明单位经济状况不同,单靠一个单位的支持一个乡村的发展显然势单力薄,力不从心,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城乡共建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乡村的发展。而一些效益好的单位,成了各乡村挂钩的“香饽饽”。
3.落后的科教文化设施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有的乡镇、村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精神文明建设硬件投资少、阵地少、设施老化,无法发挥作用,一些乡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一些设施虽然投入,但因无人管理,造成半瘫痪状态。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不甘心寂寞的业余生活,不安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在无处可去,无处可玩的情况下,一些黄、毒、赌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腐蚀着人们的意志,使一部分意志薄弱者走上犯罪的道路。
4.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薄弱。由于旧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在农村仍占有相当市场;自给自足,小富即安,轻视科学,信神信命不信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思想仍然存在;有些农民不以贫为耻,反以贫穷而心安理得,说什么“富在外不如穷在家”的守土观念,抱着“半年闲、半年忙、完了粮、自在王”的思想不放,有的地方还成立了建庙委员会发号施令,在某些程度上有凌驾农村基层之上势头;甚至出现遗弃虐待老人、见伤遇死不救、侵吞集体财产和制售假货、以次充好、巧取豪夺的现象。少数农民常常因田边、地头、家庭琐事大动干戈,乱砍滥伐,打架斗殴,破坏盗窃水利设施和通讯设施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竞争、文明、效益等观念大相径庭。
5. 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流于形式。乡镇精神文明基本上无人问津,文明办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工作人员、无经费、无办公室),少数农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有的甚至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的发挥。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业务能力不适应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不懂得如何将精神文明渗透到经济建设中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插不上手,说不上话,使不上劲,只会老一套,不会新道道,出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适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工作感到无所适从。还有些从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层干部由于受人、财、物的制约,日常工作中处处要求人、事事求于人,因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四、下步举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以群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增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齐抓共建文明村镇。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好不好,关键看领导。各乡镇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班子和文明办主体的工作班子,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实到人。乡镇党委、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精神文明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要改进方式,不搞“大轰隆”、“一阵风”,兴师动众,无实际内容的检查,不增加农民的负担,有效避免形式主义和突击应付的被动状况,工作要靠平时,平时要抓好基础,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必须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够带领农民进市场、奔向小康生活,进行“三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充分发挥村委会、民兵、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协会、老年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的意识形态阵地,使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真正进村入户。
2.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环境面貌反映着一个村镇的外部形象和文明程度,各乡镇要坚持贯彻落实“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把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作为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改造的领导和指导,加快农村集镇建设和新村建设,并结合村镇建设改造,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阵地和队伍建设好。目标和规划起码应包含思想教育、教育普及、科技推广、文化娱乐、卫生环境、村镇建设、计划生育、治安秩序、社会新风等方面的内容。各乡镇和挂钩共建帮扶单位应从实际出发,统一考虑,科学安排,实化量化,分步实施,不因领导变换而改变。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筑新时期精神支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组织建设,坚决扭转农村基层思想道德弱化的现象。要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特点出发,抓住农民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些方针政策,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加强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教育,互助友爱的社会公德教育,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引导农民既要讲物质利益,更要讲思想风格,既要讲自主经营,更要讲原则规范,既要讲勤劳致富,更要讲顾全大局,积极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4.加强科教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综合服务。精神文明为农民进市场,建新村服务,要帮助农民了解市场经济,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如帮助村组干部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有关财政金融、外经外贸、工业商业以及市场管理等知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及较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能够带领群众选准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对广大农民群众可进行农机农技、家禽家畜、水产养殖、园林园艺等技术培训,内容要实用实效,使科技知识进入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民靠科技致富。重视农业科技的普及、研究、推广和应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法》,重点发展一批科技示范点、重点户,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进步的骨干力量。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依据本地资源、资金、技术、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努力发展产、供、销一条龙企业,向市场化进军,引导农业产业化,向订单农业方向发展。
5.加强文明活动载体建设,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实践证明,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就必须精心选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载体,运用多种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载体的选择,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要为广大农民提供实惠,给农民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这样群众才能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要搞形式主义,做劳民伤财的无用功,这样引起群众的不满意,产生消极影响。(中共武平县委文明办供稿)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