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打造"孝道庭院"。来到琅岐镇农旗村,沿着狭长整洁的村道蜿蜒而上,江典诚的祖屋朴素地立在村道左侧。推开门,与露天庭院相连的前厅就是老江花了10个月布置的"孝道庭院"。庭院的墙上挂着老江为父亲整理的生平事迹,他收集了父母工作和生活的各种资料,从1997年至今编印了17册26万字的《我的回忆录》,还制作了40多张DVD碟片。这个不大的庭院就像个小小的博物馆,珍藏着老江对父母的拳拳孝心。"我的父亲叫江达霖,1932年参加了闽东红军游击队,曾担任琅岐地下党特支委员、代理书记、红军赤卫队琅岐三坟洲联络站长。1937年,母亲陈水英与父亲缔结连理,当时父亲已经31岁,母亲才17岁。"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两人哺育了7个子女。
大跃进时期,米面成了最宝贵的"财富"。那一年,江典诚握着母亲卖铜片得来的3块钱乘坐渡轮到马尾"马江普通中学"念书。为了省下路费,江典诚每半个月才回家一次,带上大米和咸菜。"每次回校,母亲就把白米装好放在我包里,家里只剩粗糙的'地瓜米',难以果腹,但她从来不会抱怨。"
烽火年代随着新中国解放终于结束,常年在外的父亲江达霖回到村里,成了一名农夫,过着"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的平静日子。老人一生简朴,却在30多年里带着儿子为琅岐捐款30多万元。
老江坐在前厅里,仰头看着壁上父亲的照片,说道:"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无声教育"打动后辈。如今江典诚的母亲已经94岁高龄。说起母亲,江典诚多次泪湿衣衫。"母亲住惯了以前的老屋子,执意与我们分开居住在农旗村。直到现在,我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准备好牛奶给我喝,叮嘱我注意身体,可是这些关怀的话分明应该从我们做子女的口中说出啊!" 很多次,老母亲给老江打来电话,说自己指甲长了,让他帮忙剪,老江戴上老花镜就往母亲家赶。母亲是裹小脚的女人,老江把母亲裹得畸形的"三寸金莲"抱在怀里,细细地剪着,擦拭着每个勾缝里的污垢。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1-04"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10月"好人榜"结果揭晓
- 2014-10-28福安:慰问“见义勇为”好人林金清
- 2014-10-27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好人
- 2014-10-27做个好人 才能成为好人
- 2014-10-22厦门:KTV服务员捡万元还失主 失主拿五千奖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