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
——“老区人民要铁心拼搏,尽快走上致富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依靠加快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加大老区扶持力度的同时,“老区人民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铁心拼搏,尽快走上致富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期间,不断争取政策、集聚合力,推动改善老区基础设施条件。在他和省委省政府班子成员的合力推动下,赣龙铁路、梅坎铁路等多个重大项目竣工投用,为老区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9月28日,温福铁路开通运营,福建从此迈入动车时代。福建结束了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老区宁德也结束了无铁路的历史。
温福铁路建设,倾注了习近平同志的心血。2001年3月14日,时任省长习近平在北京代表福建省,与原国家铁道部、浙江省签订了合资兴建温福铁路的意向。2002年1月23日,他在福建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告,温福铁路列入国家“十五”计划。调离福建后,他也时时牵挂。2004年12月24日,温福铁路(福建段)开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向宁德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温福铁路建成通车,曾被称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的闽东首先受益:从铁路边缘状态,一跃成为国家铁路大干线的前沿地带,快速对接长三角、闽南金三角乃至珠三角。如今,宁德市实施“环三(三都澳)战略”风生水起,曾经的“黄金断裂带”正在变成“黄金投资带”。
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踏上了阔别八年的八闽大地。乘动车一路飞驰,亲眼目睹八闽大地发生的巨变,他为之兴奋、为之激动。在闽东考察时,他说:“当年,闽东人有三个梦想:一是撤地建市,我在任上时实现了;二是建设温福铁路,现在梦想成真;三是开发三都澳,如今也指日可待。”
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大路”,习近平倾注心血;对关乎一个山村未来的“小路”,他也颇为关注。
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山区的霍童镇坑头村,是闽东著名的革命老区和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宁德县苏维埃就诞生于此,上世纪30年代叶飞同志曾在这里播撒过革命火种。长期以来,坑头村对外交通只有一条泥巴路,村民下一趟山就要花上五六个小时,上了年纪的老人连汽车都没有见过。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99年国庆前夕,山高路远的坑头村终于实现了“五通”。村民们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通上了电话,还能看到电视。
当年11月5日,时任代省长习近平专程前往坑头村看望老区人民。“当时路是通了,但还是没硬化的砂石路。习省长他们坐中巴车,在崎岖的山路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村里。”时任村支书林甘容回忆说,“看了我们村发生的变化,习省长很高兴,他临走又叮嘱我们村干部:‘经济发展了,老区的建设也要跟上。好好努力,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加快发展,产业是支撑。习近平多次强调,老区要立足本地实际,选准发展路子。“致富之路就在脚下,完全依靠输血是不行的,要培植造血机能,研究靠山如何吃山、靠水如何吃水、近期发展是什么、远期发展是什么。”1999年6月在周宁县调研时,习近平说。
以“大陆阿里山”名扬天下的漳平市永福镇,就是发挥优势,做好茶和花卉文章,走上致富之路的。
1996年,来自台湾著名茶乡南投鹿谷乡的谢东庆,在大陆多个地方寻找适宜种茶之地,最终发现永福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酷似盛产优质高山茶的阿里山,于是大胆引种台湾高山茶,并创立台品茶叶公司。
“1997年1月20日,我们开始种下茶苗。7月24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永福调研,特地走了十几分钟的沙土路,到我们茶场看了看。因为当时我们刚开始起步,茶山道路都没有做好。”茶厂厂长李维福回忆说,“他鼓励我们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和生态条件,把茶产业做好。”
随后,习近平来到永福镇福理村“兰花大王”、小康示范户钟庆宗的家里。当时,钟庆宗种了6亩兰花、十多亩杜鹃花,还创立了拥有出口权的华闽国兰公司,注册资金达500万元,一年收入就有两三百万元,在省内外都较有名气。
“习近平同志到我家后院的一小块兰花圃察看了一番,仔细问了我的种植和销售情况。他鼓励我抓住机会,做大做强花卉产业。他还要求当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带动更多人致富。”钟庆宗回忆说,随后漳平市扶持他30万元政府贴息的支农周转金,让他扩大了种植和营销规模,带动了更多人从事兰花产业。
如今,66岁的钟庆宗已经“退出江湖”多年,在家含饴弄孙。不过,永福镇的花卉和茶产业却茁壮成长起来。目前,永福花卉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其中,杜鹃花1.3万亩,年产量占全国70%以上,年产值2亿多元,永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杜鹃花之乡”。同时,谢东庆引种台湾高山茶获得成功后,台湾茶农纷至沓来。目前,永福茶园面积5.5万亩,年产值4亿多元。
同样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也在闽东高山小村——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演绎着。
坑头村仅有800多人,过去由于山高路远,信息不灵,资源走不出大山,打开不了市场,村民人均年收入长期徘徊在一两千元。
不过,坑头说穷是穷,说富也富,富在资源和生态:海拔740米,无工业污染,拥有2万多亩林地,土壤富含矿物质,一些地方腐殖层厚达60厘米。
依托于此,在尝试种植反季节蔬菜、花卉,发现不适宜后,2004年,在宁德市、蕉城区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坑头村从省茶科所引种了茶叶新品种“金观音”。没想到,从此坑头旧貌换新颜。
“刚开始,没人敢种,我们村干部就带头集资种,共种了63.3亩。一亩的成本大概1800元,政府补助500元。两年后收益还不错,这样,村民纷纷跟进种。”现任村支书谢齐明介绍,2006年村里引进了立农公司落户村里加工茶叶,村民们也跟着学制茶技术。后来,村民自己也办起了7家茶叶加工厂,并成立了金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携手抱团发展。
目前,坑头村已发展1400多亩高山绿色无公害茶园,并注册了“支提香茗”等三个商标,茶叶除了供应本地,还远销北京、哈尔滨等地。“现在,茶叶已经是村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0300元。过去,村里穷,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很多人都回来了,种茶制茶、搞销售,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致富了。”谢齐明说。
像永福镇、坑头村一样,我省很多老区也探索出契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农业产业。如平和的琯溪蜜柚、明溪的花卉、建瓯的锥栗等,既兴业又富民,给力老区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
除了具体产业,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还对一些事关老区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变革之举、打基础之举尤为关注。推动福建林改、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就是如此。
福建老区很多处于林区。在省长任上,习近平对武平县率先探索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并由此推动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过去,因为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分配不合理,广大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着穷日子;如今,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林成为富民的“绿色银行”。
我省南方部分地区长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习近平也牵挂在心。1999年到2001年,他先后两次专程到老区长汀视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他的推动下,长汀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2000年起列入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省财政每年扶持1000万元,使此项工作顺利推进。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又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推动了长汀及全省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新时期,省委和省政府弘扬老区精神,传承优良作风,提出了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针对23个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而这23个县都是老区县。这些务实举措,正在给力老区发展提速、老区百姓日子更红火。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如今,过上了幸福日子的福建老区人民,继续弘扬老区精神,按照“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要求,在加快老区发展的新征程上激情满怀,昂然奋进。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4-10-31习近平多次下坦洋村 提生态致富助村民圆梦
- 2014-10-3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关心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纪实
- 2014-10-30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
- 2014-10-14习近平:对中华文明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 2014-10-10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 2014-09-1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