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虽已渐行渐远,但一些被报刊、网络等媒体曝光的不文明行为,却依然定格在人们的心头:在天安门广场,环卫工人首日收走3.5吨垃圾;杭州17名志愿者用3个小时,在1.5公里的景区道路上,捡了3200个烟头;在深圳某景区,5万陶瓷小人被游客拔得所剩无几;少数出境旅游的国人,将一些不文明行为带到了国外。一时间,“没有素质、丢人、有辱国格”之类的声讨声不绝于耳,似乎国人的素质已经低下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不可否认,媒体所曝光的这些行为的确成为社会文明交响乐中的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规范的不断加强,文明出游已渐渐成国人的共识同举。
从国内许多景区的反映和国家级媒体对国外普通经营者的采访,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乱扔垃圾的少了、自备垃圾袋的多了;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少了,主动排队的多了;乱刻乱画的少了,为他人着想的多了。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媒体对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现象的报道,远没有对那些负面现象,表现的那么敏感,那么兴奋,那么投入。
莫非,只有曝光丑陋才能吸引读者眼球?只有揭短骂娘,才是媒体“彰显”监督责任的唯一途径?由此,笔者想起了著名的“破窗效应”:如果房子窗户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很干净的地方,一旦地上有了垃圾之后,其他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看看舆论场的现状,又何尝不存在这种“破窗效应”?倘若报纸、屏幕上出现的都是国人素质如何低下、如何不堪,这会导致广大的受众产生怎样的认识?想必,既然大家出行都是这样,那我也可以这样干的想法,自会应运而生。
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真的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来完成,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都是可喜的。笔者以为,就舆论宣传而言,作为媒体,应当正确履行职责义务,对于有悖与社会文明进步的行为,理应进行揭露和批评,同时,对那些积极的正面的,具有正能量的事情,更应当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赞扬。通过客观的报道和鲜明的对比,营造文明出行的良好舆论氛围,教育和引导广大民众参与到提升文明素质的工作中来。(郭玉祥)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0-26分流游客加强劝导 福州沙滩公园不文明行为少了
- 2014-10-18漳州成立“闲事管事理事会”让离退休人员劝导不文明行为
- 2014-10-09不文明拍照大煞风景
- 2014-10-08国庆七天长假 福州景区再现各类“不文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