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爱国主义是文艺作品的骨头和灵魂。实践证明:一部作品要成为社会公众喜爱的好作品,要始终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就必须坚持爱国主义。这条规律是符合人类情感要求的,也是国内国际文艺实践反复证明得出的结论。
长时间以来,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党和政府在推动我国文艺作品走向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内容积极向上的国外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各个国家的爱国主义的宣传题材,无一不是社会正能量的载体。以众所周知的施瓦辛格系列、007系列为例,主人公的智慧、本领、特技曾带给很多国人以很大的吸引力,但我们还会轻易发现:无论主人公经受怎样的挫折、创伤和委屈,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忠诚之心永远不会改变,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所以,“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是文艺本身的要求,不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改变,是各个国家发展文艺事业的共同价值追求。
把爱国主义融入文艺作品的精神和肌体中,要善于运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提到爱国主义,有的人觉得抗战片才是最好的案例,其实,军人为国流血、外交家捍卫国家尊严是爱国,普通群众维护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公众利益也是爱国。前些年,《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反映“草根”人物的影片曾经打动了很多人,除了其中的幽默成分,更主要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正能量:知道姜文要采取犯罪行为,李保田宁可不顾自己的名声、利益和安全,也要拼命阻拦;葛优为了圆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和妻子“在北京有套房子”的梦想,把自己的房子借给了他们;冯巩更是一个热心的善良人,一系列的善行从头至尾感动着观众。这些作品虽然人物小,但既“接地气”又“接正气”,之所以至今不过时,就是它蕴含了强烈的正能量。
弘扬爱国主义,不是说“英雄必须才貌俱佳、鬼子必须死光光”,这样反而会成为群众耻笑的“闹剧”。尊重历史事实,才是真正的爱国。回首我们党领导人民走过的历史,那些真正能激发起全社会爱国之心的作品,从来都没有“穿越”、“夸张”、“偶像”、“巧合”的成分,《英雄儿女》中,王成一声“向我开炮”,让民族英雄的形象永驻心中;《董存瑞》里,最后那句“为了胜利前进”的呐喊,让爱国主义大旗高高飘扬,至今想起都让人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的历史是英雄的鲜血换来的,不需要加工,也不能加工。尊重事实,不仅是对历史负责,对现在负责,更要为未来负责,要让好作品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热血不断涌动的强大动力。(特约评论员 董巍)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0-27顺风当扯篷 文艺时代已来临
- 2014-10-27优秀文艺作品是人民的精神食粮
- 2014-10-27文艺工作者“文明起来”才能多出精品
- 2014-10-27彻底改变文艺低俗现状
- 2014-10-27文艺要“浪漫”不要“猎奇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