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我认为,要切实“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艺创作应当走出三个误区。(中国文明网)
“自我感觉良好”≠社会效果良好。在文学艺术创作人员中间,有的人不深入生活、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实际,单纯主观臆想、闭门造车,满足于搞出来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但一出手,便原形毕露、四外碰壁:不是广大群众感到“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就是充斥“负能量”,给观念添堵、给社会添乱。
“圈子”里认可≠广大群众买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新事物),叫做“圈子”。有些文学艺术工作者,就是被这个“圈子”蒙住了眼睛,领错了道路。一些按“圈子”内人士授意创作,受到“圈子”内人士热捧,由“圈子”内人士“包销”的作品,就像见不得阳光的草上露水,一经群众评判和鉴定,便一钱不值。
“洋人”叫好≠国内卖座。一次,出于好奇到影院观看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巨片”。殊不知,没看到一半,就觉得不对劲儿,如坐针毡的我,赶紧溜之大吉以求精神解脱。和我一样,许多人提前退场的人一边走,一边气呼呼地说“什么玩意儿?这样的东西还得了奖?”、“看这样的电影,花钱买罪受,真是倒霉催的。”
上述现象,虽不普遍,但却反映出一种倾向:近年来,在个别文艺工作者心目中文艺“二为”的观念确实淡漠了、甚至被丢掉了。要知道,文艺工作者脚下的土地是中国,创作的源泉是实践服务的主体是群众。忘掉或者忽视这一前提,文艺创作就忘掉了根本,就会丢掉灵魂、迷失方向。我们要走出误区,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指出的教诲,“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艾立起)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9-14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
- 2013-11-12文艺奇葩竞绽放 惠安县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 2013-06-30浦城本土剧本入选省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
- 2010-06-22让“高雅”成为文艺创作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