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中,用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校训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在学校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切入点。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中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校训,引航莘莘学子做人学习、成长成才。刘奇葆说,要广泛开展校训育人活动,用光荣的校史、杰出的校友和校训背后的故事,用文化标识、文化活动等载体,让学生铭记校训、践行校训,使之成为伴随一生的精神财富。(9月17日中国文明网)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许多学校的校训作为几十年文化精髓的传承,不仅渗透入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代表着一个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不同学校的校训尽管表述各异,却有共同的内涵——都是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成为引领青少年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石。而如何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就应从校训中汲取养分,把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贯穿到青少年价值塑造的整个过程,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相结合,引导青少年对社会进行思考,对人生方向重新定位,重塑精神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做到“明校训、崇校风”,继而身体力行,大力推广到全社会,这是学校必须担负的重要使命。
要充分挖掘与发挥校训的作用和影响,使校训对青少年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引领作用。校训所集中体现的价值标准,是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就是让学生们博览群书,让他们在反思和交流中把握关于做人的基本道理,不仅仅是做学问,还应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要有“兼济天下”的社会关怀和家国情怀。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与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少人从小比较安逸,长大了父母也给钱,没有急迫的压力,将更多的精力用来追求享受,未富先懒现象成隐忧。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直言,需要给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说清楚,中国虽GDP世界第二,但离我们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大家仍需要努力。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校训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和切入点,发挥着“润物无声” 、辐射引领的育人作用,是学生的灵魂导向,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人,时刻提醒学生牢记校训的教诲,树立社会责任、国家担当和世界关怀。其实一所学校的精神并不在于他培养出了多少大师、精英,而在于普通的毕业生怎样去看待和践行校训教导他的道理,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加大校训传播。把传播校训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发挥校训精神的文化认同功能,弘扬校训精神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诠释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脉和精髓要义,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扎根。学校还应讲好校训故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多渠道选树宣传优秀师生典型,注重挖掘出杰出校友资源,讲述成功背后的为国奋斗故事,一批批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青少年的鲜活事迹,赋予校训精神新的时代元素,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校园的精神坐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的人的头脑中搞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贵在坚持知行合一,重在校训践行。校训是学校多年传承下来的理想追求和行动指南,应当具体践行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蕴含在学校的无形理念和有形制度规范中,让学生在学习成长中品味核心价值观真谛,日积月累融化在心灵中,体现在习惯养成中,将践行校训落实到人生重要选择上,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迈好走向社会第一步。
校训是给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也是新生树立人生方向的起点,就让每位新生铭记作为一名学子的责任和任务,熟记并践行母校的校训,养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梁霞)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9-30东山龙舞社区开展“迎国庆青少年科普进社区”活动
- 2014-09-25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月助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 2014-09-24省运会体操(青少年部)赛场 龙岩运动员再夺四金
- 2014-09-24福建博物院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
- 2014-09-22“聚焦双杭·美丽台江”青少年画展传播上下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