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王易
刘新玲
王为全
陈始发
访谈嘉宾:
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主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刘新玲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王为全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陈始发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讲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徐 稳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讲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主持人
光明日报报记者 王斯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价值观培育主阵地的神圣使命。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们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何解读?应如何帮助青年扣好价值观形成链条的“第一粒扣子”,使其“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光明日报就此进行了调研,并特邀请五位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认识。各位老师对此有何理解?
王易: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梦就是中国好日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好活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比较贴切的通俗表述。任何“好日子”的实现,都需要遵循一种特定的“好活法”,在特定价值观的指引和规范下谋篇布局、展开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就是这个“最大公约数”。它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因为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奋斗目标层面、制度建设层面、道德生活层面的统一,也是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与时代要求、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统一。
王为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更加鲜明而全面地描绘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和精神追求,也指明了作为个体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目标追求。它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对于中国未来发展有了更加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践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现代表达和中国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前提,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领域和理论观点,全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构造都应当被设定为对这一价值观的理论辩护和实践这一价值观的方法论说明。因此,对于“原理”课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是附加的偶然的内容,而是其教学内容本身,要把它作为核心内容,统领全部课堂教学。
刘新玲:一个国家只要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一定能体现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像空气那样使“百姓日用而不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空气”,在内容上,必定包含着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基因,是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升华;也必定同当代中国人正在为之奋斗的中国梦相结合,因为价值观本质上反映了制度的性质,同时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在方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精神世界,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徐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个体赢得社会认同,社会实现和谐稳定,国家获得前进发展的核心凝聚力。反之,从个人角度看,价值观的缺失会导致个体行为失范,并引发信仰危机。从社会角度看,价值观的缺失会导致整体道德滑坡,加剧群体无理性。从国家层面看,价值观的缺失会降低国家的凝聚力,丧失改革发展的主心骨。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9-18尊师重教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014-09-18三代人关爱弃婴唱响核心价值观之歌
- 2014-09-15南安市“四个注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 2014-09-14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
- 2014-09-09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举行“核心价值观记心中”少先队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