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教育部门、校方明确表态“不收礼”,有的学校甚至连门房都列为“礼品禁区”,但不少家长还是很纠结。一位学生家长吐槽说,就为给老师送钱的事,跟老公在马路上吵架,老公还拧了她的脸(详见今日快报封4版)。
说起来,家长们不是今年才开始纠结。但不同的是,以往,很多家长纠结的是送什么、送多送少、怎么送、送给谁?而今年教师节,这种纠结变为“送还是不送”?
纠结于“送还是不送”并不奇怪,从习惯送礼,到习惯不送礼,总有个过程。无论如何,这样的“纠结”,从侧面显示出师德师风向好的大趋势。
两年前,《法制晚报》的一则报道让人忧心忡忡。教师节,“送礼”是家长们的“头等大事”。记者走访及调查网络市场发现,教师节礼品价格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十年间涨了30-50倍。
而昨天,《法制晚报》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教师节不送礼,今年占比上涨一成”。这一调查结果让人欣慰,让人期待。
不送礼的多了,送礼的少了,这个趋势说明,众多家长看到了师德师风的转变,并由此受到了激励:原来,不送礼也是可以的。这是一个信号。
从多数人毫不犹豫地认可“非送不可”,到开始动摇这种“理念”,可以说,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转折点。你不送,我不收,假以时日,不信清风唤不回。
事实上,很多教师面对学生家长送礼,也很纠结。
“送礼节”风气渐成,不能仅打一方板子,毕竟形成如此局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教育部门、教师和家长都有责任挽回教师节的声誉,教师和家长都需要相互尊重、君子之交淡如水。昨天播发的新华社“新华新语”置评:学生给老师送礼物,也应大力提倡简单、朴素,坚决杜绝财物往来,一张手工制作的贺卡、一段稚嫩的感恩文字,胜过金山银山。人们乐于看到,“礼轻情义重”成为社会“新常态”。
《法制晚报》为该报报道配发的评论《以金谢师不如以敬谢师》,也直奔主题:以钱财为礼,只会让师生的关系渐渐扭曲,本该纯洁的校园受到污染,教师节最终成为负担,效果适得其反。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清正过节,轻松过节,没有几个人不喜欢,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应该看到,在教师节向“送礼节”滑落的这些年里,并不缺乏禁止收礼的规定,也不缺乏不要送礼的呼吁,各种通知、温馨提示、短信提醒也不计其数。但之所以效果不彰,核心原因只有一条:禁令不够严、落实不够到位。送了也就送了,要么是装着看不见,要么就是不了了之,司空见惯。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一种反向激励。但今年大不同。严厉推行八项规定,改了官风,更震慑了社会不正之风。这种情况下,教师节人心思“清”并非偶然。事实证明,要荡涤送礼收礼歪风,必须下决心、出重拳、抓落实。
“纠结”不是坏事,“纠结”让人看到彻底改变风气的希望。但“纠结”阶段毕竟是一个初级阶段,要想把“纠结”变为“放下”,变为坦然、互信,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伍里川)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9-15尊师重教 涵江区召开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大会
- 2014-09-12教师节“谈花色变” 不收礼禁令让学生感谢显尴尬
- 2014-09-12教师节“拒礼令”发威 一些学生自制的贺卡都被拒
- 2014-09-10武平县永平乡举办系列活动庆祝第30个教师节
- 2014-09-10晋江特教学校召开表彰会 喜迎第30个“教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