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9月15日讯 近年来,泉州市鲤城区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以“育苗工程”品牌建设为载体,通过开展“播种”、“护苗”、“阳光”、“雨露”、“净化”五项行动,从加强制度建设、阵地建设、载体建设入手,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参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持续推进“播种”行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学校总体规划、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全区各学校以班级、年段、学校各个层面为单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讲故事、演讲、小品比赛和读书、征文活动。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组织开展“我的梦·鲤城梦·中国梦”现场作文、朗诵比赛、主题心愿卡征集活动和“童心向党”歌咏活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优秀文化资源,开展“唱童谣、学童谣、编童谣、画童谣、演童谣”等优秀童谣活动征集传唱活动,让学生传承学习闽南传统文化。培育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等7所经典诵读示范点,推动经典诵读活动常态。在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优秀家训书法征集活动,征集作品76幅,在各中小学组织进行了优秀家训作品巡回展示活动,近3000名学生参观并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家训”。
二是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持续推进“护苗”行动。鲤城区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文明委每年定期听取汇报、分析形势、研究举措,各级各相关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自觉主动、身体力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尽责。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善未成年思想道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中心。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区的平台作用,形成了社会化、开放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三是扎实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持续推进“阳光”行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在丰富载体、拓展平台上进行了大胆突破。编印分发2万册《鲤城区青少年公共生活好习惯养成手册》,举办文明礼仪情景剧展演活动。在各中小学全面推进“洒扫应对”实践活动,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劳动实践、谦恭有礼、责任担当、生命安全等四大养成教育。连续组织开展三届“好少年”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好少年72名,1名学生入选福建省首届“美德少年”。各中小学将闽南文化融入德育实践活动当中,西隅中心小学“闽南文化进校园”项目入选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典型活动案例。
四是关注关爱未成年人,持续推进“雨露”行动。深化“百万大手牵小手”关爱活动,实施关爱“十大工程”,动员全社会关爱留守、流动、流浪、残疾儿童。启动关爱未成年人“牵手行动”, 组织文明单位与未成年人结对帮扶,面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外来工子女等弱势群体,组织开展亲情关爱、资金帮扶、教育辅导等志愿服务,帮扶未成年人249人,帮扶资金近30万元。每年组织开展“暑期第三课堂”志愿服务活动,教育部门组织专业教师编印专门教案,团区委、区总工会组织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企业设立活动营,辅导学生课业,开展课外兴趣指导、培育文明礼仪素养、实施课外主题实践活动,每年惠及近300个家庭,社会反响热烈。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通心理健康热线。
五是精心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持续推进“净化行动”。立足疏堵结合、重在建设,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利用公益性文化设施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的有效衔接。区委、区政府将建设少年宫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180万元建设8所“城市学校少年宫”, 做到场地设施规范、人员岗位配齐、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各社区普遍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设立“绿芽助学站”、“四点半学校”等活动载体。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工作,严厉查处“黑网吧”和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行为,全方位管理文化市场。在全市率先成立“五老”人员网吧志愿监督员队伍,经常性对辖区内68家网吧进行监督,参与网吧监督3515人次。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