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一种传递友爱、互助的凡人善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从零星、自发、自觉发展成为有组织、上规模的良好格局。拒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00余万志愿者活跃在城乡大地,谱写出一曲曲生动感人的助人为乐篇章,成为打造和谐社会、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我们也发现,我国的志愿服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被志愿、人数少、层次低等弊端。急需因势利导的配套制度跟进来改变,从而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中央文明委近日制定下发的《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制度,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因势利导、典型引路。现实生活中,各地、各单位都会涌现一批助人为乐的先进典型,如何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放大作用,让典型之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值得各地深思。一是要宣传造势,树立标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大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是身边典型看得见摸得着,有血有肉,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一些地方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实这一点。促进学雷锋和本土先进模范人物活动常态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因势利导、形成活力。过去的实践证明,一些地方的志愿服务开展较早,费力不少,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与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甚至让志愿者唱独角戏有很大关系。群团组织各行其是,耗时费力,事倍功半。因此说,若想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志愿者的作用,必须因势利导进行有效整合,做强声势,形成合力。以群团组织为抓手,以社区村居为依托,搭建拓宽志愿服务平台。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志愿服务站点,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作为服务重点,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设计接地气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顺民意的活动,力争覆盖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的活动载体,把志愿服务活动做进城乡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创造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志愿服务的新路。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9-02中央文明办等部门9月1日起征集全国志愿服务标识
- 2014-09-01泉州试点志愿服务“时间储蓄” 可换取无偿服务
- 2014-08-29集美区后溪镇持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文明创建
- 2014-08-29长泰县将开展中秋节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2014-08-25大爱方有大美——厦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