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本身一项多方获利的公益活动。对群众来说,通过志愿服务可以解决一些政府难以解决的边缘性问题,对于社会管理来说,志愿服务可以填补服务空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对于政府来说,可以通过通过第三方服务,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改革发展。对于志愿者来说,找到了服务社会的路径,拓展了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国家才竭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目的就是要发挥志愿服务的独特作用,凝心聚力,形成蓬勃向上的正向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戮力奋进。
应该说,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创新,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也呈现出了新气象。特别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许多志愿者服务组织纷纷建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服务活动。比如关爱老人活动,关心留守儿童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关注特困家庭活动等等。客观而言,在社区这个最低层的细胞中,志愿服务显得尤为活跃,为一大批弱势群体和亟待关心关注关爱的人群提供了特殊的及时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这种更加特定人群定制的志愿服务不仅应该继续坚持,而且也应该从数量和范围上进行拓展。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在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出现了大量的服务真空地带,志愿服务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了这支支充满活力的队伍,有这个个鲜活的面孔,对于社会正能量的呵护,对于城乡群众的心灵安放,都是一种精神抚慰。
定制的志愿服务固然好,但常态的志愿服务才是关键。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能看到一拨又一拨的志愿者队伍,能够看到一面有一面志愿者队旗,但在平日里,在每一个时间段,或者说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我们却很少看到这些志愿者队伍,也难以感受到志愿服务。其实这个问题在全国不同的地方都存在,这也是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一个梗阻和郁结。从机制体制上看,我们建立了上下对位,体系完善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从服务效果上也能够一贯到底,彼此实现互动和联动。但就是缺乏一种常态化的活动平台,缺乏一种连续性的运行保障。
去年,在我所在的城市小区,搞起了一项“幸福里有爱”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有专门的活动场所,有固定的人员轮流提供各种服务,有的还主动上门服务,群众倍感亲切,也倍加赞赏,活动有效果,市里也列为了典型,也给予了表彰奖励,各地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当群众翘首期盼今年能够更上一层楼时,突然间,志愿服务悄然没有了下文,原来,关键在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虽然市里已奖励的形式下拨一些资金,但也勉强维持。面对志愿服务的嘎然中断,群众心里满是怨言,这对志愿服务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
如何才能让志愿服务能够细水长流,能够久久为功?这就需要各地真正把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上议事日程。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偶然做做,而是要从制度体系上进行构架。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志愿服务制度化必须先行,必须快行。(张继)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9-02中央文明办等部门9月1日起征集全国志愿服务标识
- 2014-09-01泉州试点志愿服务“时间储蓄” 可换取无偿服务
- 2014-08-29集美区后溪镇持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文明创建
- 2014-08-29长泰县将开展中秋节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2014-08-25大爱方有大美——厦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