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文化、道德重要论述
■理想、文化、道德建设,不仅是涉及“兴国”之策的大问题,也是“立人”的根本性问题。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重道德文明建设,不仅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更要将其作为文明大国的重要目标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在理想、文化、道德建设方面先后提出了三个重要论述,这就是“中国梦”的国家理想、“四个讲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道德价值论。这三个重要论述高瞻远瞩,深刻洞察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国家发展的关键以及人民群众的需要,深刻论述了国家和人民在当前发展中所需要的民族理想、文化根基与道德精魂,给国家指出方向,唤起民族复兴之希望。
一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不久,就提出了中国梦的论述。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一定要有凝聚全民的理想与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反映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内心需要,是最响亮、最简洁、最深得人心的国家理想和全民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站起来”、“富起来”的奋斗,面临中华民族复兴曙光的历史重要关头。此时,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了中国梦的理想,这是顺应历史需要、反映国家意志和人民心声最强烈的历史号角。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核心内容的论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共识,普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应该看到,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甚嚣尘上,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和目标理想,物质上富裕、精神上贫困的现象普遍存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缺乏理想,就会失去其“精气神”,行动就会没有目标和灯塔。理想不仅是个体精神生活的灵魂和核心,同样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和核心。中华民族如果缺乏统一的理想,就会重蹈一盘散沙之覆辙,就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中国梦就是当代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是当代中国人的宏伟理想。因此,我们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一定要用中国梦的理想来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团结一心,努力奋斗。
二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民族文化根基论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没有文化的民族,将是一个无灵魂的民族。一个民族和国家受人尊重,固然离不开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但也离不开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民族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一脉相续、永未断绝的文化传统。作为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当代中国人有责任延续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把它作为我们民族复兴的深厚沃土、丰厚滋养,并在此基础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华民族要对世界真正产生影响,就必须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模式贡献给世界。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民族优良传统就是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广袤沃土、丰厚滋养、文化软实力和不竭动力。只有在尊重弘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发展道路,才会有永续发展的持久性,才会具有真正的中国特色,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独特贡献。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趋同化,经济上可以全球一体化,但在文化上却难以全球一体化,而是要和而不同,保持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国有魂,则国存;国无魂,则国将从此亡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使民族振兴,必将复兴其文化,这是历史的经验。因此,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断不可丢弃自己伟大的文化传统。当代中国,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政治上的民主,而且在文化上要大发展、大繁荣,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及文明水平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政治民主的价值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的文化条件和思想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根基的论述,把文化与中国独特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起来,足见其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视。因为,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我们才能形成真正的中国特色和独特发展道路,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指导意义。
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分,而且更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深厚沃土、丰厚滋养。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要不要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能不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涉及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问题。只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坚实的文化底蕴。
三
2013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向全社会传递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与优良道德的信息。他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这些论述,是我们党对道德在兴国立人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的肯定和重视。
“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视道德的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概括;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道德为本、德教为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义之邦”是文明大国的光辉形象;君子圣贤是国人的人格追求;礼让和谐是我们的社会气象。“国无德不兴”,表明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动力和目的,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全民都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义以为上、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于承担,将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国家振兴、民族复兴。
国家兴旺发达需要道德,社会和谐、人生幸福也需要道德。中国人民在当前不仅“站起来了”,而且也“富起来了”。那么,富了以后应该如何呢?儒家认为,不仅要养民,明智的统治者还应该对人民富而然后“教之”,使他们成为文明之人并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因此,文化与道德建设是治国者的重要责任,我们不能仅以经济指标来论英雄,精神文明的高低与道德风尚的好坏也应该成为社会是否文明、政治是否清明的重要指标。
“人无德不立”。只有有德之人,才会得人信任而人任矣,才会使自己人格高尚、人生幸福。道德文明不仅是国家治理、社会秩序和谐的客观需要,而且是人民群众提高素质、人生幸福的根本需要,是我们主体素质、人格品位的重要要素。时下有人说,我们“不差钱”,这说明中国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确实富起来了,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在部分国人身上就是“缺点德”。一些缺乏道德的事,对我们的生活幸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每位国民都应增强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深刻认识到“人无德不立”的道理,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重塑“礼义之邦”的国家、民族、国人的文明形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我们每个国民去为之奋斗。全社会没有高尚之道德和良好之风气,国家难以兴旺发达,但这种社会道德和社会道德风气是由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为创造而形成的。因此,人之立德是国之尚德的前提,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德立人。这样才会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进而推动国家兴旺、民族复兴。
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那么,道德则是文化的灵魂,在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集中反映其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道德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正是对道德在民族文化、兴国立人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高度肯定,不仅是一种理论与历史的深刻洞见,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重道德文明建设,不仅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更要将其作为文明大国的重要目标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
理想、文化、道德建设,不仅是涉及“兴国”之策的大问题,也是“立人”的根本性问题。“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是我们党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从国家理想、中国特色与中国道路、民族文化之根本的高度,强调以理想、文化与道德“立人”、育人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党在精神文明、文化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理论发展。教育领域应认真学习领会上述重要论述,使教育对象不断提高对中国梦的认同与追求,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肖群忠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8-04福州4名双拥模范代表获习近平接见 谈福州双拥传统
- 2014-08-01《福建日报》刊文忆习近平在闽工作“爱我人民爱我军”
- 2014-07-25中央网信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座谈会
- 2014-07-24习近平会见省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学员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