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013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向全社会传递了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与优良道德的信息。他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这些论述,是我们党对道德在兴国立人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的肯定和重视。
“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视道德的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概括;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道德为本、德教为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义之邦”是文明大国的光辉形象;君子圣贤是国人的人格追求;礼让和谐是我们的社会气象。“国无德不兴”,表明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动力和目的,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全民都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义以为上、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勇于承担,将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国家振兴、民族复兴。
国家兴旺发达需要道德,社会和谐、人生幸福也需要道德。中国人民在当前不仅“站起来了”,而且也“富起来了”。那么,富了以后应该如何呢?儒家认为,不仅要养民,明智的统治者还应该对人民富而然后“教之”,使他们成为文明之人并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因此,文化与道德建设是治国者的重要责任,我们不能仅以经济指标来论英雄,精神文明的高低与道德风尚的好坏也应该成为社会是否文明、政治是否清明的重要指标。
“人无德不立”。只有有德之人,才会得人信任而人任矣,才会使自己人格高尚、人生幸福。道德文明不仅是国家治理、社会秩序和谐的客观需要,而且是人民群众提高素质、人生幸福的根本需要,是我们主体素质、人格品位的重要要素。时下有人说,我们“不差钱”,这说明中国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确实富起来了,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在部分国人身上就是“缺点德”。一些缺乏道德的事,对我们的生活幸福和社会风气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每位国民都应增强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深刻认识到“人无德不立”的道理,不断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重塑“礼义之邦”的国家、民族、国人的文明形象。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我们每个国民去为之奋斗。全社会没有高尚之道德和良好之风气,国家难以兴旺发达,但这种社会道德和社会道德风气是由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为创造而形成的。因此,人之立德是国之尚德的前提,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德立人。这样才会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进而推动国家兴旺、民族复兴。
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那么,道德则是文化的灵魂,在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集中反映其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道德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正是对道德在民族文化、兴国立人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高度肯定,不仅是一种理论与历史的深刻洞见,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重道德文明建设,不仅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更要将其作为文明大国的重要目标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
理想、文化、道德建设,不仅是涉及“兴国”之策的大问题,也是“立人”的根本性问题。“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是我们党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从国家理想、中国特色与中国道路、民族文化之根本的高度,强调以理想、文化与道德“立人”、育人的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党在精神文明、文化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理论发展。教育领域应认真学习领会上述重要论述,使教育对象不断提高对中国梦的认同与追求,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共同奋斗。(肖群忠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8-04福州4名双拥模范代表获习近平接见 谈福州双拥传统
- 2014-08-01《福建日报》刊文忆习近平在闽工作“爱我人民爱我军”
- 2014-07-25中央网信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座谈会
- 2014-07-24习近平会见省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学员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