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亭路,新新书店。
这里是滨北,这里靠近厦门市政府,高楼大厦、不息的车流人流,这家小书店特别不起眼。每天早上7点半开门,晚上9点半收工,号称全厦门最早开门的小书店,老陈坚守了22年。艰难支撑的老陈说:每个月只要有1000块钱够吃饭,我就要开下去。(6月16日《海峡导报》)
无论是坚持的可贵还是经营的艰难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实体书店是不是真到了“该死”的时候?如果自然规律如此,我们除了对岁月的挽叹,倒也没更多的话可说。
但近年来国外有这么一书一文,一书是《低智商社会》,一文是《不阅读的中国人》,不约而同地把“不阅读”当成我们中国的一个社会特征。换句话说,不看书并不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品,而更像是我们的“土特产”。
当然,不是真的只有我们不看书而其他各国各地区都整天捧着书本,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反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阅读如此,那么书店呢?
电子阅读和电子商务时代,实体书店受到冲击是必然的,但很容易了解到,国外的书店虽说也有困难,但在很多国家无论如何不至于像我们一样几近绝迹。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并不是说时代发展必然导致阅读和书店的逼仄,我们书店的现状恐怕更多地有着社会浮躁的因素,有着其“不应该”的一面。
因此我们更觉得庆幸,即使生存艰难,依然有人坚守自己的书店,比如老陈。他们的坚守不仅让老顾客有了安放灵魂的地方,更让厦门多了一方“心灵绿洲”,让厦门多了几缕文化气息。
可以说,阅读也好,书店也好,其实也是人性的“刚需”。我们相信它只是暂时被空前浮躁的社会气氛所掩盖,这样的“刚需”总有卷土重来的时候。
所以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人文厦门还是应该有实体书店。期待老陈的坚守迎来更多的跟进和支持;期待更多的跟进和支持,能够帮他撑住这样的坚守,让他熬过阅读和书店的寒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