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逐渐进入高温季节,像往年一样,人们关于“高温补贴”的争议也开始升温。由于相关法规的法律约束能力及可操作性较低,争议的焦点主要为补贴的金额及所在企事业单位是否按规定发放补贴两方面。
为保障高温下各行业工作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2012年6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者,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这个通知下发之后,各地也纷纷修改或出台了本地化的“办法”与“通知”,然而,相应政策法规的落实效果却不甚理想,因而争议不断。
从争议焦点背后的关注群体来看,关注金额的群体多为补贴的现实受益者,如城市白领阶层、国有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等,而关注是否按规定发放补贴的基层群体为多数建筑工人、部分环卫工人及私营企业员工等群体。他们是最需要被补贴,却因话语权太弱而无法得到相应的补贴。由于受益群体的教育程度较高,话语影响力较强,他们受关注的程度也非常高。
而补贴是否按规定发放,它所反映的基层群体话语权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等问题,是争议最大的,有的企业理念不够先进而忽略了支撑企业发展的是“人”,是富有献身精神、忠诚意识的劳动者,殊不知发放高温补贴是企业对于员工的人文关怀,企业少少的付出,可能得到的是员工们给企业更无悔的劳动精神和忘我的付出。
提升基层群体话语权及话语影响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社会治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的长期不断完善,因此,由其引出的一系列类似高温补贴不能如实按规定发放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
然而,推动制度完善的动力取决于每一次相关事件发生后,各地政府部门处理的方式及影响力。群众的积极参与,能够扩大其影响意义,从而对相应立法进程、司法及执法过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与监督作用。
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对人予以关切,这样的公共管理,这样的社会观念和行动,才是人性化、有温度的。因而,目前亟需改变的现状是,让基层群体的高温补贴权的话语影响力得到尊重与扩大,这也需要我们大众将注意力由关注自身的补贴金额的多少问题,更多地转移集中至对基层群体的补贴落实力度方面,倒逼制度改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过程,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不言而喻,但更多是提供对此问题发表意见的畅通平台与包容环境。(朱浩)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4-02晋江多部门联合实施少年儿童生命健康关怀项目
- 2014-02-27点赞“最美” 更需平时关怀
- 2014-01-21慰问老党员切实体现党组织关怀
- 2014-01-21莆田红十字会座谈会 关怀慰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 2013-12-31石狮献上一份关怀 冬衣抵西藏高寒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