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文艺"新生"必须甩掉金钱"拐杖"
http://wmf.fjsen.com 2014-06-17 15:40:33 张瑾 来源:青岛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节俭令”颁布两年来,演出市场两极分化严重。那些高度市场化的公司,因为从来靠无可靠,市场份额不降反升。当年那些靠政府买单和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都接不过来的公司,则开始愁怎样保持演出量,怎样保证员工的工资。这其中,不乏多个“中”字头演出团体及大型交响乐团。他们身后,一批小演出公司轰然倒闭,老板们琢磨怎样转行。(2014年6月16日《京华时报》)

此事让笔者想起了前几日在中国文明网上看到的,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在光明日报调研时强调:要扎实改文风、写新风,加大评论特别是文艺评论的力度,用清新朴实、细腻灵动的表达写就传神之笔,形成“光明风格”。笔者觉得,一些相关的文艺单位和个人,要想赢得演出市场,也要形成自己的“文艺风格”、文艺新风尚只有拿掉财政“拐杖”才能劲吹起来。没有了财政资金出来为你们撑场面,感到日子难过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相反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一个良好的信号——节俭令带来的有效社会作用。就像新闻报道中的某一演出单位,从节俭令没有发布前一年挣到的钱可以买过百万的奔驰车和六百万的住宅,到节俭令颁布后一场演出也没有,不得不重新洗牌,考虑以后的出路。

这节俭令颁布后前后的对照,相信不用笔者赘言,大家也能看得清楚其中的原因了。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但过去因为有财政买单,靠“明星效应”就能衣食无忧,甚至打造出一些负面影响的“文艺土豪”。但是自从中央颁布了节俭令,文艺界养尊处优的日子也就失去了依靠,更没有了市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如果不能放下身段,走近普通百姓,不要说接不到“生意”,恐怕今后真的没有路走了。要知道,百姓喜欢的文艺作品,是源自于他们生活的原汁原味,而非某些奢侈的“高大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在创作和演出上理清“为谁服务”的宗旨,才能将今后的目标有个正确的规划,潜心搞创作,拿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说话。即便是价格低点,演出场地哪怕是村头地里,同样会赢得百姓的欢迎和认可,又何愁没有市场呢?

消除文艺界不良风气,作为传播社会文明的文艺工作者们,只有从思想上认清节俭的社会意义,摒弃奢侈、耍大牌、攀比等心理,才能将节俭文明风带给观众。文艺“新生”就要脱离财政“拐杖”。2013年8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提出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更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这可以看成对文艺界不良风气的明令整肃。在全民倡导节俭的当下,我们的文艺单位和个人,要想“新生”,唯有凤凰涅槃,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倡导全民节俭而发挥文艺工作者应有的作用。(张瑾)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