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奇葆指出:要把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学雷锋常态化。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雷锋精神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它们的底蕴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和升华;它们的内涵都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概括;它们的实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在这个意义上,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代名词和具体体现。
因此,志愿服务之树只有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土壤里,汲取实践道德营养,才能四季常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创新发展、影响广泛,是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结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五大基本要素是“仁、义、礼、智、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可以说是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厦的根基和支柱。
因此,志愿服务之树只有根植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土壤里,吸取事业人生智慧,才能四季常青。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体系完备、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体现和经验的集合。它的基本精神是和谐,在这个层面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它的核心是道德,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和谐和道德就要落实到行动上,比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贫济困、见义勇为、义以为上、以义统利、止于至善”。比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兼相爱,交相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比如“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因此,志愿服务之树只有深入基层、融入群众、为民解忧,才能茁壮成长、根深叶茂、四季常青。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主导作用和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基层干部、“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服务站、属地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和推广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举措。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满足受众需求,保持它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这就需要各部门在工作中,要立足自身的具体实际和业务特点,在“关注”上查实情,在“融入”中出实招,在“服务”里见真情。针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群众路线中各方关注的焦点难点,回应群众期盼,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从而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弘扬奉献精神的主载体,落实为民务实的主战场,支撑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传承传统美德,实现文化关照,真情为民服务才是志愿服务扎根的最肥沃的土壤,在这里志愿服务之树才能汲取生长养分,获得成长智慧,发挥自身作用,实现四季常青。(刘亮)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