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924年的奥运冠军,告别优裕生活,来到中国担任普通中学教师,培养中国青年,传递奥运知识与理念,1936年被聘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总教官,帮助中国进步事业,最终将生命留在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伦敦奥运会举办前夕,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共同在伦敦举办“李爱锐(Eric Liddell)与天津”图片展,展示李爱锐的传奇人生,这引发了人们对奥运冠军李爱锐的怀念。访英期间,我们在李爱锐的母校爱丁堡大学举办了“李爱锐与天津”网上图片展,参观了李爱锐在母校的住所和纪念物展,赴慈善机构李爱锐中心访问,这让我们加深了对李爱锐的了解,增添了我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奥运冠军——
远涉重洋中学执教鞭
一位奥运冠军,告别优裕的生活,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一所中学担任普通的中学教师,以至他的生命都留在这片土地上,在奥运冠军谱上如此作为的,李爱锐可能是仅有的一例。
李爱锐的父亲是英国传教士,19世纪末被派到中国。1902年李爱锐生于天津,5岁随父母回到英国,1920年考入爱丁堡大学。1924年毕业前夕他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八届奥运会,打破男子400米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获得金牌。1925年,他放弃优厚待遇重返中国,作为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在天津一所中学任教近20年。1934年,他与来自加拿大的弗劳伦斯·麦肯齐在天津结婚。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局势不断恶化。1941年,怀孕的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回到加拿大,直到李爱锐逝世,他最小的女儿没有见过父亲。1981年,英国以李爱锐为原型人物拍摄电影《烈火战车》,此片夺得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4项奥斯卡奖。影片中,李爱锐上身直挺、嘴巴大张的奔跑姿态被认为是他奔跑人生的真实写照。
李爱锐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源自英文“I rush”(“我奔跑”)的发音。他奔跑着,为体育事业,为中英两国人民的友好,奔跑着走完自己的人生。
铁蹄之下——
“飞毛腿”诚做一生好人
重返天津后,李爱锐怀着对青年人的热情和对中国的热爱,培养了众多天津青年才俊。他向中国人民传递了奥运的知识和理念;他参与设计改造的天津民园体育场成为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李爱锐也是中英奥运合作的先驱。1936年中国首次组成奥运代表团参加柏林奥运会,他被聘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总教官。他还热心从事对农民的慈善医疗,抢救被日军砍伤的抗日战士。这使得李爱锐的生命在与帮助中国进步事业相结合的同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1943年李爱锐被日军抓获,囚禁在山东潍县集中营里。近两年的囚牢生活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让他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身体,他甚至被推选为营区里的康乐小组主席。他还教集中营的孩子们学文化,帮助难友建立必胜的信心,孩子们送他绰号“苏格兰飞毛腿”。在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帮助下,日军安排了一个特殊名额允许李爱锐离开集中营,他却把这仅有的机会留给了一位怀孕的妇女。由于被迫过度劳动和营养不良,集中营解放前6个月,李爱锐因患脑瘤去世,年仅43岁。
李爱锐一生都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安静而专注地做事情,毕生鼓励年轻人为人类的福祉尽其所能。1924年奥运会100米跑铜牌获得者、新西兰前总督浦烈爵士这样称赞李爱锐:他赛跑,他活着,直到他死去,他都是一个好人,他的一生都体现着“好人”这两个字的真实意义。
珍贵遗产——
慈善精神激励万千人
在细雨飘洒的日子里,我们来到爱丁堡大学。时光流转,今日的学校想必不是李爱锐读书时的旧容颜,但是他学习和居住过的地方还在。在一幢灰色石砌的宿舍墙上,挂着一块锡镴铭牌,上面写着:
爱丁堡大学
尊敬的李爱锐(1902—1945)
奥运400米赛冠军(1924)
教师、传教士
毕业于本校
1922—1924居住于此
在爱丁堡大学办公楼的前厅,矗立着李爱锐夺得400米跑冠军瞬间造型的铜像,一侧橱窗里是用镜框镶嵌的介绍他的文字、照片和他当年获得的奥运奖牌。爱丁堡大学的副校长史蒂夫·希尔教授对我们说,李爱锐在天津出生,在天津结婚,在中国去世,从这一点来说,他也是中国的奥运冠军。
在爱丁堡还有一个以李爱锐名字命名的慈善机构——李爱锐中心,这里也是爱丁堡最大的慈善组织总部。这是一幢小楼,李爱锐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曾在这里住过。小楼原是一座教堂,里面左半部分保持原样,右半部分隔成一间间教室。走廊里有一个展柜,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各类有关李爱锐的书籍。教室里,一些母亲带着孩子正在上幼儿辅导课,还有医护人员正在辅导痴呆老人进行动作训练。在中心的介绍册和网站上,有众多接受帮助的人留言:“宝贵的课程,让我焕发活力。”“我感激中心让我年迈的母亲鼓起生活的勇气!”
李爱锐早已远离这个世界,但是他的慈善之心和伟大精神仍在鼓舞着今天的人们,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遗产。(龚铁鹰)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