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
远涉重洋中学执教鞭
一位奥运冠军,告别优裕的生活,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一所中学担任普通的中学教师,以至他的生命都留在这片土地上,在奥运冠军谱上如此作为的,李爱锐可能是仅有的一例。
李爱锐的父亲是英国传教士,19世纪末被派到中国。1902年李爱锐生于天津,5岁随父母回到英国,1920年考入爱丁堡大学。1924年毕业前夕他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八届奥运会,打破男子400米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获得金牌。1925年,他放弃优厚待遇重返中国,作为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在天津一所中学任教近20年。1934年,他与来自加拿大的弗劳伦斯·麦肯齐在天津结婚。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局势不断恶化。1941年,怀孕的妻子带着两个女儿回到加拿大,直到李爱锐逝世,他最小的女儿没有见过父亲。1981年,英国以李爱锐为原型人物拍摄电影《烈火战车》,此片夺得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4项奥斯卡奖。影片中,李爱锐上身直挺、嘴巴大张的奔跑姿态被认为是他奔跑人生的真实写照。
李爱锐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源自英文“I rush”(“我奔跑”)的发音。他奔跑着,为体育事业,为中英两国人民的友好,奔跑着走完自己的人生。
铁蹄之下——
“飞毛腿”诚做一生好人
重返天津后,李爱锐怀着对青年人的热情和对中国的热爱,培养了众多天津青年才俊。他向中国人民传递了奥运的知识和理念;他参与设计改造的天津民园体育场成为当时亚洲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体育场。李爱锐也是中英奥运合作的先驱。1936年中国首次组成奥运代表团参加柏林奥运会,他被聘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总教官。他还热心从事对农民的慈善医疗,抢救被日军砍伤的抗日战士。这使得李爱锐的生命在与帮助中国进步事业相结合的同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1943年李爱锐被日军抓获,囚禁在山东潍县集中营里。近两年的囚牢生活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让他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身体,他甚至被推选为营区里的康乐小组主席。他还教集中营的孩子们学文化,帮助难友建立必胜的信心,孩子们送他绰号“苏格兰飞毛腿”。在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帮助下,日军安排了一个特殊名额允许李爱锐离开集中营,他却把这仅有的机会留给了一位怀孕的妇女。由于被迫过度劳动和营养不良,集中营解放前6个月,李爱锐因患脑瘤去世,年仅43岁。
李爱锐一生都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安静而专注地做事情,毕生鼓励年轻人为人类的福祉尽其所能。1924年奥运会100米跑铜牌获得者、新西兰前总督浦烈爵士这样称赞李爱锐:他赛跑,他活着,直到他死去,他都是一个好人,他的一生都体现着“好人”这两个字的真实意义。
![]() |
![]() |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