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综合资讯 > 正文
深山遗冢原是烈士墓武警官兵守护22年
http://wmf.fjsen.com 2014-04-17 09:51  吴柳滔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福建日报4月17日讯(本网记者 吴柳滔)清明节,驻守在邵武市的武警南平支队六中队官兵又一次带着亲手制作的花圈,来到鸡公山脚下祭扫两座烈士墓,为两位长眠于此的英雄举行庄重的悼念仪式。22年来,中队的武警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变的是每一名新战士都要来这里聆听英雄的事迹,为烈士墓捧一坯新土,上一堂人生观的教育课。

荒坟往事

1992年3月13日,时任六中队排长的何建云带领官兵在野外进行捕歼战斗训练。中午,战士们准备搭灶生火做饭,偶然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座荒废的坟墓,一名战士走过去仔细看了看,惊呼:“是一座烈士墓呢!”

花岗岩的墓碑上刻着“董宪芝烈士之墓”以及解放军某部立碑等清晰字迹,墓立于1966年5月25日。接着,在一旁拾柴的战士又发现了一块写着“解放军战士孙石山之墓”的墓碑,墓立于1969年6月27日。

两座坟墓周围灌木丛生,显然已在深山里沉寂了多年。望着这两座坟墓,官兵们心生疑问:两位烈士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牺牲在这里?为什么会被人遗忘?

何建云军校毕业不久,对中队的历史还不是很了解。他找来了中队兵龄长的士官,想了解两座烈士墓的来历。问了一圈下来,没人知道中队附近有烈士墓这回事。

回到驻地后,何建云立即将此事向中队长和指导员汇报,但他们不知道有关烈士墓的事。

难道昔日的英雄已经被人们遗忘?他们的部队在哪里?他们的家人呢?中队官兵决定解开这个谜团,让逝去的英雄找到归宿。

英雄事迹

从那以后,每逢周末和假日,官兵们就凭着烈士墓碑上的姓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字样,向驻地群众询问有关这两位烈士的事迹。经过3个多月的找寻,终于从当地老人口中了解到英雄的事迹。

两位英雄的名字分别叫董宪芝和孙石山,都是湖南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42分队的战士。生前,他们随所在的部队在邵武市肖家坊镇解放村进行国防施工。

1966年5月23日,肖家坊镇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淹没了部队驻地和附近村民的房子,部队施工用的桶装汽油和原木材料冲入河中。为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董宪芝与战友在当时受灾最严重的解放村转移群众、抢救物资,连续奋战三昼夜。在一次抗洪抢险战斗中,董宪芝献出了生命。

1969年6月27日,肖家坊镇解放村连续下了好几天暴雨,发生洪涝灾害。解放军战士孙石山奉命前往国防施工工地送物资,返回连队营区途中,在一座被河水漫过桥面的桥上,他被大水冲走,不幸牺牲。

鸡公山位于武夷山脉,因风景秀丽、奇石突兀而闻名。青山可以埋忠骨,当时部队研究决定,将两位烈士葬在部队营区对面的鸡公山脚下,让不老的青山与长眠的烈士相伴,守望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守护烈士

然而,两座烈士墓如何成了深山遗冢?

六中队的官兵们了解到,1975年,董宪芝和孙石山生前所在部队在完成国防工程后奉命撤离,交由福建省军区接防,而后几经转变,最后由武警南平支队六中队驻守。由于年代久远,无法再与他们的家人取得联系。知情人陈光明说:“两位英雄刚牺牲那会儿,他们的家人来看过一次,可能由于路程遥远,家里亲人也少等原因,之后就再也没有来过,如今也联系不上了。”

为了让英魂安息,让英雄的事迹继续流传教育后人,六中队官兵主动成为烈士墓地的守护者。每年,中队官兵都要来到这里清理灌木杂草,给坟墓堆上新土。

2001年6月,肖家坊镇连降暴雨,解放村河水肆意升涨,洪涝灾害即将发生。一个当地村民跑到中队说,金泉溪涨大水了,可能会淹没烈士墓。得知这一消息,官兵们不顾瓢泼大雨,带上铲锹、锄头迅速赶到烈士墓地,一场保卫烈士墓的战斗就这样打响了。他们分成两路,一路在墓的前面堆起数层沙袋,一路在河的下游疏通河道,在他们的坚守下,两座烈士墓安全度过了汛期。

2002年清明节前夕,因建设京福高速公路,墓地需要搬迁。中队研究决定,迁移烈士墓。在时任指导员高永昌的带领下,官兵们不知疲倦地在1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上来回奔波,肩扛手抬,终于将两座烈士墓迁至目的地。

两位烈士的英雄事迹为六中队官兵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年新兵下中队,总有几个或因想家,或因条件艰苦,整日忧愁,中队干部就用守护烈士墓的故事化解他们的思想问题。如今,新兵下连、入党、考学、转士官、老兵退伍,中队都会组织他们到烈士墓前缅怀,烈士事迹永远镌刻在中队每名官兵的心中。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