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父亲的山东菜
http://wmf.fjsen.com 2014-04-16 16:02   来源:新华副刊    我来说两句

文/李广彦

父亲是地道山东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支援南方建设来到湖北宜都。

山东是我国灿烂文化发祥地之一,物产丰富,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我10岁那年回老家,印象最深的是老家的蔬菜跟山东大汉一样,个头大,块头壮,大葱、芹菜,每根都有一人高,一兜白菜三十斤,一头蒜、一块姜,可以做出一桌菜。鲁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首,成为“北食”代表,京津塘及东北三省基本都深受鲁菜影响。父亲受其熏陶,喜欢烹饪手艺。

父亲基本不做琐碎家务事,但却喜欢下厨。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父亲下厨房的前提一般需要油荤激励,只要他下班回家径直钻进厨房,十有八九是买肉回来准备打牙祭了。那时物质有限,计划供应,与地方相比,中央单位比较优越,有副食补贴。每次发肉票,父亲必买斤鲜肉,回家便钻进厨房洗涮一阵,把炉火烧旺,一阵锅碗瓢盆丁当响,香喷喷的炒肉丝就出锅了,随后上桌的还有炒土豆、烧茄子、丝瓜汤几个小菜,那是我们当年最幸福的食谱。父亲的锻工车间后面是个小土包,上有两块狭长平地,父亲把杂草除尽后种些辣椒、茄子、豇豆、南瓜、丝瓜之类的蔬菜,家里夏秋蔬菜基本自给自足。父亲炒菜讲究鲜、嫩、香、脆,像打铁一样,要趁热看火候,爆炒急火快炒,尤其蔬菜,七分熟、三分生时最可口。每到吃饭时,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喜欢捧着饭碗到楼下门栋聚餐,童心好奇,总觉得别人家的饭菜好吃,互相交换饭菜。我碗里的菜常常被小伙伴们瓜分,别人夹给我的菜肴总不如父亲炒的香脆。虽然母亲也做得一手好菜,但总有女性温柔的缠绵感,吃起来脆劲不够。

小炒对父亲来说是雕虫小技,他最拿手的当家绝活是卤菜制作。条件艰苦年代,平时很难吃到父亲做的卤菜,只有逢年过节时尝个鲜。节日票证供应比平时稍多,父亲就拿几张肉票买个猪头。父亲是锻工,借工作之便,把猪头仍进车间火炉里翻滚几圈后,熊熊火焰把猪毛燎的一干二净,再用烧红的铁钎在耳朵、鼻孔等处东捅西烙一阵后,丢在盆里用钢刷洗涮刮弄,很快完成粗加工。父亲手脚的利索劲儿,还有肉皮烧焦的油腻味至今难忘。

卤菜深加工一般都在晚间,也许那时父亲才有时间,或许是工艺需要看时辰吧,总之夜深人静时,一切似乎都有条不紊。受条件限制,虽然没有秘方要求的那么齐整,但八角、花椒等近十种佐料已经比较丰富,卤汤烧开后便隐隐冒出卤香蒸气。我们几个孩子躺在床上根本无法入眠,被肉香熏的翻来覆去,纷纷趴在床檐边看锅里突突扑腾的香气垂涎。父亲时而清洗下一步工序需要的盛具,时而掀开锅盖用筷子在肉上扎那么几下,生怕煮过了头。等他感觉差不多时,便让我们起来洗手,等着分享肉末和骨头。父亲把热腾腾的、被分割成几大块的猪头肉捞起,趁热剔骨,每剔一块,我们就像一群小狗崽呲牙咧嘴争食之,牙齿、舌头够不着的地方,就用筷子捅,小刀剜,啃吃每一丝肉筋。筋筋角角的肉屑嚼起来更香。我们吃的津津有味,父亲也忍不住把漏在锅底的筋头巴脑塞进嘴里解馋……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