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正式轮到我们开榨,已是月光满盈的深夜。月光抛洒朴塘村的榨油坊瓦面上,涂着一层厚厚地银光。随后,母亲把箩里的茶籽倒入一个圆形的木凹巢里,然后开动水闸伐门,水叶就带着上面的四个铁轱轳转动,把茶籽碾成粉状。姐姐忙着到榨油坊不远的水井里挑水,然后倒入铁锅。再把柴火摊开,往灶里添柴火烧水。茶籽碾好了,水也烧开了。母亲把凹巢里的茶籽粉末收撮到木桶里,一桶一桶倒入木圆木甑里蒸茶麸。直到一个把小时,茶麸飘出浓浓地清香,师傅也正好歇息完毕。师傅把织好的稻草筋摊开放置一个铁箍里,母亲用一个油光发亮的小木桶铲上蒸熟的茶麸倒入铁圈里,师傅用脚转圈,把稻草包撂在上面,用脚踩实,一会儿,一个茶麸饼就形成了。师傅麻利地用手托起装入一个巨大的樟树“油榨”里,待所有茶麸饼踩好,就开始用铁饼顶住樟树“油榨”里的末端,开始用巨木撞锤撞打。
后来,朴塘村的“油榨”换上了铁质的挤压器。只要用手把住加压铁杆,打压。随着挤压挤油器的挤压越来越重,渐渐地,榨油器的茶麸饼铁箍上开始慢慢地冒出晶莹剔透,看上去又似金黄的茶油,一开始渗透出来,随后滴滴哒哒地,接着又像雨丝一样流进铁油桶里。
母亲说,加压铁杆不能用力过猛,否则会爆箍,又叫泻麸屎。母亲人缘好,在村里做赤脚医生,所以,每次压榨油的时候,油坊的师傅都乐意帮忙。师傅的手法匀称,茶麸饼榨得干扁,油的产量也高。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开始张罗起做饭。朴塘村人好客,凡是喜事,或者榨油,还是“躺汤皮”(米磨制后蒸制的粉,如沙河粉),建房,检修瓦房,都要抢(请)客。榨油抢客颇为简单,在圩场剁一两斤肉,然后在地里挖几个凉薯,摘些青菜拔几个白萝卜,用茶油煎炸一碗盐辣子,几个香喷喷的菜在油坊的柴火灶房炒好。然后端上糯米蒸的浮子酒,家人和师傅围拢,品尝着茶油的清香。师傅边吃,边赞美今年的油茶收成。这家的故事,那家扯不清的麻纱家史。
记得有一次,母亲还用高粱粉做了“油粑团子”,放在茶油里煎熟,然后用红糖水一淋,再翻炒几下,圆圆的甜甜的油油的油粑团子,看上去不热,一口咬下去,粘在喉舌上烫。吃的人烫得眼泪直流,又苦不堪言。要是遇上用茶油炒活水鱼,那味道更是妙不可言。朴塘村人的酒席上,茶油煮活水鱼成了外乡人极为眼热的一道名菜。有俗语道:茶油煮鱼鱼打屁,夹起一片辣子都有味。
这些年,我每年春节回到故乡,都要在村里的人家买些茶油。尤其是茶油浸的干菜,就算带到天涯海角,都可以保存很长,且不会变质。在今天愈来愈追求养生与营养的现实生活中,故乡的茶油便是一道纯天然,绿色的环保食物。
当有一天,我们耄耋或古稀之年,依旧会想起榨坊里的油香。清冽清亮的茶油亦是朴塘村游子心头的一道珍肴。那传统工艺,便是母亲,或者祖先留下的美德,滋养着朴塘村人的灵魂。以至于月光都那么明亮,无暇。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