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让陌生人成为“一家人”
东南网4月10日厦门讯(本网记者 卢超颖)“现在,我的微博名改成了‘城市义工许幸福’,希望能够‘许’大家以‘幸福’。”在分享自己的义工故事时,许幸福动情地说道。许幸福是一名“法庭义工”,常年为到法院办事的市民提供指路带路、端茶倒水、情绪疏导等便民服务,他说,奉献他人,也是在提升自己。在首届思明城市义工故事汇的舞台上,义工们用简单的话语和朴素的情怀,诉说着那些帮助他人,亲身历经的动人故事。
在属于他们的舞台上,感动的泪水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是送给坚持不懈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同时也是对思明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成果的充分肯定。
周六做义工 倡导志愿服务新风尚
“义工们都是我们的‘最美厦门人’”,原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马照南在思明城市义工协会的成立大会上说。作为群众自发参与形成的志愿服务组织,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由社会骨干义工组成,在思明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的引导下,实现了创新式的自主运行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实践,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协会形成了成熟的项目征集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面向社区、面向街道征集志愿服务项目;每周六固定开展不同主题的志愿服务,提前在报媒和互联网上刊发及时的活动预告,征募广大的市民自愿参与。目前,活动已成功开展98期,吸纳了全市共10000多人次参与其中。“周六做义工”成为了厦门市民的习惯和期待。
在厦门轮渡码头固定旅游服务点(简称轮渡服务点),有一个特殊的三人团被亲切地称为轮渡“铁三角”——蓝永生、于泓和尤素英。每周六,这几位老人总是风雨无阻的出现在厦门轮渡码头公交车站,为游客们指路解难。
在义工蓝永生看来,轮渡服务点就是集“良言善行”的综合服务体,也是义工服务链的延伸。
有一次,一个外地游客急着吃药,找不到热水而向义工们求助。蓝永生跑遍了周围所有的地方,也没有找到水。还有一次,因为没有零钞帮助游客进行兑换,蓝永生遭到了“不热心”的误解……在义工服务中遇见的这几件小事都像针一样扎在了老人心里。自此,每周六,从家中带来热开水,提前准备好足额的零钞、体温计、充电器、感冒药……如今的轮渡服务点更像一个便民超市,逐渐将便民服务措施发展到位。
现在,轮渡“铁三角”的热心行动还感召了一批90后学子加入到服务游客的队伍中,轮渡服务点多了一群童真无邪、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一年多来,不管是严冬酷暑还是风雨飘摇,孩子们的坚持成为了服务点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蓝永生老人看来,“正是这个行善送爱的平台,让孩子们有了施展机会,他们才能坚持下来,我们的队伍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98期如火如荼的义工行动,在厦门引领了一股志愿服务新风。在街道路口疏导交通、引导游客;在养老院与老人们聊天解闷;在环岛路上捡拾垃圾;走进校园关爱贫困学子及自闭症儿童……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成了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多方受益的学雷锋平台,义工们的红色身影无处不在。
出台办法 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
为了打破志愿服务的临时性和零碎化,今年3月,思明区出台了《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明确规定了义工注册管理的细则,同时实行了义工试用制度。
协会设立义工数据库,对每一位义工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登记,义工们可以根据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岗位。
在曾厝垵社区义工服务点,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导游班的阮宏伟和他的同学们就成了义务导游,为游客们提供着各种服务。“我们是学导游的,曾厝垵游客多,我们可以在义工服务点,把所学的知识用上,做公益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办法中还规定,新加入的义工半年内必须服务12小时以上,通过试用期考核后,才能获得协会的注册认证。而三个月内,无正当理由未参加任何一次志愿服务工作的,视为自动退出。下一步,思明区将依托中国志愿者网和东南网《思明城市义工》志愿服务专题网站双平台,发布活动信息,义工网上注册报名,志愿组织核实认定,不断推广志愿者网络注册、招募制度。
志愿者服务社会,社会回馈志愿者。办法中还规定,当注册义工年暮、患病和有困难时,可以优先享受相应的志愿服务,义工们相当于为自己在“爱心银行”里办了“储蓄”服务,这实质上也是对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嘉许或社会礼遇。
“把对志愿者的回报制度化固定下来,这是跟国际接轨的先进做法,有助于维系并激励更多人加入义工队伍。”思明区委文明办主任王一青表示。
除了日常的荣誉评定、表彰奖励外,思明区还建立起了义工们的星级、培训制度。在义工数据库中,将服务时数(或突出贡献)、相应成长技能课程、帮带质量三项综合统计与星级义工评定实现挂钩。服务时间累计达到30小时以上的,为“一星级义工”,服务时间累计达到60小时以上的,为“二星级义工”,以此类推。目前,协会的星级义工已经达到60人。
深入社区 发动更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现在,“周末做义工”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厦门人参与其中的生活方式,而这正是厦门市思明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8年,思明区就率先全市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志愿者人数达9.56万人;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覆盖96个社区,组建起176支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逐渐形成了志愿服务功能与区域统分结合的组织格局。志愿者们立足在社区,从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不断培育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构建起了新型的城市人际关系。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互爱,是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情感元素。去年1月,思明区启动了以“邻里守望,情暖厦门”为主题的“身边好邻居”行动,之后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搭建起了志愿力量和社区居民之间的桥梁纽带。
出租车司机和老人结对子,接送老人看病、观光游览风景;学生、文明单位、党员们和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结成对子,走进老人家里,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为老人清洁卫生……根据实施意见,为了发动社会各类成员参与到社区共建,思明区采取项目运作、菜单运作、灵活运作等模式,引导学生、文明单位、在职党员、团员、义工等各类志愿服务力量服务社区。
文明单位首先做出了表率。紧扣社区居民需求,思明区各级文明单位继续定期走进社区开展结对帮扶、文明引导、洁净家园等各类主题服务。
思明区的在职党员则把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抓手,按照居住区域、挂钩联系、工作职业、兴趣爱好等情况到社区党组织报到,共同投入所在社区开展“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行动的生动实践。
带着蓬勃的朝气,团员青年将深入社区,围绕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教育、爱心学堂、社会实践、成长关怀、助弱维权等七个方面的志愿服务。
去年春节前的一天,厦门海关公务员杨冬梅带着她的孩子,一如往常来到了溪岸社区居民老程的家中。老程今年60多岁,独自照顾着脑瘫的儿子30年。在得知老程家的情况后,杨冬梅和几位热心人士与老程结成了对子。每逢传统假日,他们都要上门看看老程,为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并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筹集的捐款,购买一些爱心物品送给老程。
在外籍人士聚集的思明区官任社区,则活跃着一群“洋妈妈”志愿者。这些“洋妈妈”来自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等十多个国家,Chantal是她们中的一员。今年3月,在官任社区举行物物交换的活动,所得的款项将捐献给街道的爱心超市。Chantal和她的伙伴听说后,提前把家里闲置的衣物、文具收拾好,装进行李箱里拉到了现场,进行义卖或者物物交换。平时,“洋妈妈”志愿队在社区里为其他的外国人提供生活、就医、就学以及休闲等方面的帮助,并为社区居民提供义务翻译。“厦门人很友好,我们也希望为这个大家庭做些事。”“洋妈妈”们说。
2011年以来,思明区不断探索推行“社工+义工”的志愿服务模式。前埔南社区是目前厦门市最早设立专职社工岗位的社区,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社区两委指导、专家教授专业督导、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社区“关爱中心”项目。该项目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心灵抚慰、文体活动、能力建设、个案服务等专业社工服务,真正满足社区居民多元需求。
点燃热忱 搭建志愿服务大舞台
良好的机制和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平台让爱心行动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人人可为,也让志愿者们找寻到了实现价值的现实舞台。
“我终于找到真正的志愿服务的广阔天地,”在“全能志愿者”王忠武看来,过去的志愿活动,有些时候必须牺牲和家人相聚的时间。但思明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已经逐渐“变成了与朋友们聚会的一个方式”。而最让人欣喜的是,一同参与其中的女儿变得文明礼貌、孝顺懂事。王忠武说,或许这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回报吧!
现在,思明区搭建的众多志愿服务平台,将这些有爱之人聚集在一起。而这股来自民间的力量也推动着思明区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开展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相继出台,使保障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期化、规范化方面,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效果。
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机制创新,将志愿服务的点滴努力,聚沙成塔,积土成山,让已经“落地生根”的志愿服务理念在思明区的每一处“开花结果”。正如蓝永生老人所说的,“志愿服务是思明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幸福思明 创新引领’等理念深入人心的真实写照!”,广大的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4-10厦门湖里金安社区: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 2014-04-10海沧:打造全国唯一两岸志愿服务交流平台
- 2014-04-07广西柳州现雷锋超市 可私人订制志愿服务
- 2014-04-03厦门深化“邻里守望·情暖厦门”的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