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热评 > 正文
让“友善”成为自觉意识
http://wmf.fjsen.com 2014-03-24 17:11  精彩 来源:北京东城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二又,二人也;善,吉也,引申为美好之意,用来形容事物、人性,最终归结于人心。“友”之志向是根本前提,“善”之美好是人心所向。当前,中华儿女的共同志向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站在“两个百年”的高度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上下求索。共同的道路,指引我们共同的美好追求,追求人之“善”、社会之“善”,国家之“善”、民族之“善”。将人之“善”融入并升华为国家民族之“善”,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同心同德、共同奋进,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就是对中国传统美德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我们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

于己为善,让友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克己修身。“每日三省吾身”,面对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要虚心学习,做到见贤思齐,每时每刻让自己的道德品格经过传统美德的过滤和熏陶。

与邻为善,让友善成为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的润滑剂。“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友善和谐,是构建整个社会友善之风的基础中的基础。

与人为善,让友善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股股暖流。对他人的缺点和问题,要设身处地的包容和谅解,真心诚意的提醒和帮助;对他人的困难和窘境,要伸出援手,雪中送炭更胜锦上添花。谦逊敬让、互帮互助的友善之风传递内心最真诚的温情与爱心,便能消除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与自然为善,让友善成为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基本的原则。不要试图主宰自然,任何的尝试行为,最终只能被自然所吞噬。要怀着对自然敬畏的友善之心,对自然哺育之情充满感恩之心。

然而,总有一些不那么友善的现象,特别是“扶不扶”这一问题,折射出当下民众对友善这一美德的思考和焦灼。不扶,是对自己良知的漠视和鞭挞;扶,自身的权益有时候会受到伤害和压力。矛盾之中,民众对友善的坚持变得那么纠结。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充满仁爱友善之心的伟大民族。人之初,性本善。我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的个人修养,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由此演化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做人准则,“择友而善,择善而友”,从而“以友辅仁”的美好愿望。因此,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凡此种种,历史长河中中华美德的积淀,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美德资源。我们无法忽视,那就从这个庞大的宝库中贪婪的汲取营养,转化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友善观。

同时,我们应当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把视角贴近普通的老百姓,着力以身边人、身边事挖掘、宣传友善与真爱的闪光点,让善人善举成为民众时常议论的话题。通过榜样的教育、示范和引领,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人人参与的以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引导全社会成员关注、关心、关爱困难群体,营造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

更为关键的是,要形成对友善行为的良好保护机制。一方面,对损人利己等违背友善美德的行为要做到道德谴责、制度约束,另一方面,要充分保护践行友善美好品德的个人权益不受侵害,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以社会行为的推动,使友善最终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自觉意识。当我们看到“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常在身边的时候,那么也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入的时候。

总而言之,大力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行善事,做善人,让“友善”成为自觉意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的重要基础。基础要夯实,道路才能走的踏实。(精彩)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