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区芝山镇甘棠村的绣娘在赶制刺绣。 郑蔡乐 摄
□通讯员 杨特团 詹艺勇 记者 徐占升
走进漳州刺绣厂,空空荡荡的车间里,漳绣世家第七代传承人、厂长陈钟辉正独自一人在喝茶。
漳州刺绣厂创办于1952年,上世纪80年代鼎盛时,工厂有熟练技术工人100多人,产品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我省手绣重要产地之一。
1999年后,生产开始逐步萎缩。如今,由于成本过高,漳州刺绣厂依然存在,只是车间里已没有工人。如果来了订单,只能由陈钟辉画出图形后,再外包到各家各户去生产。
曾经辉煌
“漳绣以前多是庙宇用品和木偶剧服,特别以绣制木偶剧服最为精美,与漳州木偶雕刻相辅相成,为漳州木偶享誉海内外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谈起漳绣的辉煌,陈钟辉说,漳绣以其技法繁多轻巧、灿若云霞著称于世,在中国织造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等四大名绣,有中国第五大名绣之称。
漳绣在明、清两代一直是朝廷的贡品,又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大的生产规模,清代至民国初期,漳州经营织绣行业的作坊多达几十家,大的作坊有千名绣工。漳绣采用的是民间剪纸为绣稿,绣稿大都出自于名画师之手。刺绣的工具和原料也很讲究,刺绣针法有缠针、扣针、抢针、叠针等20多种。
在“漳州绣娘”云集的芗城通北街道西洋坪村,说起漳绣,82岁的吴花蕊老人滔滔不绝。老人说,以前村里的女人们没有不会刺绣的,母亲教女儿,嫂子传姑子,祖祖辈辈,就靠着一双灵巧的双手,在绸缎、布帛上,绣龙绣凤、绣花绣鸟。
遭遇困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萎缩,漳绣正面临着传承危机。”谈及漳绣的现状,陈钟辉神情凝重,“以前漳绣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而且还有实用价值,但现在的漳绣真正作为老百姓的日常用品已经少之又少了。”
陈钟辉算了一笔账,1条漳绣桌巾只能卖10元,可是付给工人的工资需要20元,而1条60厘米×60厘米的方巾要卖到500元,才能勉强保本。陈钟辉说,如果专门生产漳绣的作坊肯定要倒闭。他是倒贴钱在做漳绣,用生产其他手工艺品、日用品等来填补空缺。
“作坊可以传得下去,但手艺要传下去很难。”陈钟辉坦言,“儿子读的是电脑软件专业,完全是外行,对漳绣也不感兴趣。”
1991年至1994年间,陈钟辉还曾办过中专学校,招收徒弟,总共招了100多位学生。“但后来经济效益越来越不好,现在做漳绣的徒弟一个都没有。”陈钟辉说。
而从事漳绣制作达45年的沈崇洋,一对儿女已接过了“衣钵”,但欣慰之余,他不免又忧心忡忡:“由于作坊里走了不少绣工,人手少,儿子想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工艺加以改造,减少用工量。”老沈一声长叹,“新工艺、新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一些传统的工艺或将会因此而消失。”
留住精彩
虽然儿子不感兴趣,徒弟纷纷转行,但陈钟辉并不气馁,“不一定要传给自家人,我们可以从工人中挑选有悟性的人做徒弟。”除此之外,陈钟辉手上还忙活着一件事——建漳绣展馆。陈钟辉介绍说,目前自己已投入500多万元,在临近漳州市区的龙海下庄建一栋楼,“打算用四层来做工艺品展览,其中一层500多平方米全部用来做漳绣作品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漳绣。”
沈崇洋打算和郊区天宝镇计生办的“幸福工程”项目合作,找一些赋闲在家的农村妇女,免费教她们学漳绣,“不仅能解决刺绣传承和用工难问题,也可让这些农村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增加收入”。
2013年底,芗城区规划建设的古城府埕“非遗”一条街正式投入使用,吸引了古城绣庄等店家入驻。而在笔者采访期间,芗城区也传来好消息,芗城区芝山镇打算在漳绣发源地之一的甘棠村,规划建设漳州首条刺绣一条街。“刺绣街选址好了,100米长,作为先行段,若是效果不错,将把村里主要几条街道都打造成刺绣街。”芝山镇党委书记胡少勇说。
责任编辑:卓志沐 |
- 2013-12-11漳州将打造“刺绣一条街” 展示传统漳绣技艺
- 2012-01-16男孩脑瘫致双手无力 以嘴代手刺绣拍出万元
- 2011-12-06为给重病的母亲筹集医药费女儿欲卖市值10万刺绣
- 2011-10-14瘫痪女孩在家习刺绣 一针一线带来的都是希望
- 2009-06-20江西"宣纸刺绣"破千年传统 拟申报"非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