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巡礼 > 正文
起源于唐朝饱含美德与智慧 重唱记忆中的闽南童谣
http://wmf.fjsen.com 2014-03-11 08:23   来源:泉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学习童谣应从娃娃抓起,图为市二实小的孩子在演唱童谣。

包括童谣在内的闽南传统文化已走进校园。图为在丰泽区东美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火鼎公婆”。

对于许多出生在闽南地区的人来说,儿时总少不了闽南童谣的陪伴:“天乌乌,卜落雨,阿公仔揭锄头卜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着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

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许多成年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旋律轻轻地哼唱。在轻快而充满趣味的歌声里,脑中浮现出的是童年时那片蓝莹莹的天,那方绿油油的田,那只越跳越远的青蛙,那群已经散落天涯的小伙伴,还有伴随着一首首歌谣渐渐远去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然而,当人们插上童谣的翅膀追忆童年时,这对“翅膀”却在时代风雨的拍打下日渐衰弱。闽南童谣似乎已经开始淡出童年的舞台,陷入鲜有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本报记者 郭雅莹/文 张九强/图

历史渊源

闽南童谣最早起源于唐朝

中国童谣历史悠久,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魏风·园有桃》中就有记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虽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从福建地方文学作品《闽都别记》中的一段描述可窥知一二:唐代福建观察使常衮入闽时,“闽人一字不识,难以开导,遂作俗谣《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随写字教之识。”

据史料记载,这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童谣的内容为:“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这首唐代的《月光光》与如今闽南各地传唱的《月光光》相比,虽然文字有所改动,但主题和结构仍十分相似。

虽然对于《月光光》是否确为常衮所作,学界还存有争议,但不能否认的是,《月光光》的出现和传承是闽南童谣历史源远流长的一大力证。

饱含闽南人的美德与智慧

经过闽南人民千年以来的创作与传承,闽南童谣成为了闽南地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这些童谣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既有《羊仔囝》、《白头鸶》这类动物歌,《蝶仔花》、《四季菜色谣》等植物歌,也有《甜馃过年》、《土地公》等表现闽南民俗的童谣;有《占椅仔》、《孝月娘,孝月姐》之类的游戏歌,还有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时政歌,例如《石井郑国胜》、《学文化》等,可以说每一首童谣都是闽南人民传统美德与优秀智慧的结晶。

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闽南童谣,不仅在内容上极具童真趣味,在韵语与平仄的节奏上充分体现了闽南语的精髓,而且许多童谣还融入了闽南方言词语、俗语、闽南地区历史等,简单有趣,朗朗上口。

例如《老鼠仔》——“老鼠仔,钻壁空,一暝不困蛲蛲动,一只一只想偷食,人人看见都卜掠”,歌词中“一暝”即“一夜,整夜”的意思,“困”即闽南语“睡觉”的意思;“蛲蛲动”本意则指虫蠕动的动作,这里指老鼠到处乱窜。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