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丢传统,社会信任需重建
“扶的那一瞬间完全是因为潜意识,然而在路途中才在观察是否是诈欺。”李宁告诉记者,自己后来根据路上的情况作出判断。“首先我扶郑阿婆的时候她还是很正常地走路,其次附近有很全面的监控,再次路上自家认识的邻居都主动跟阿婆打招呼,说明都是熟人,所以疑虑就解除了。”她笑称,如果是讹诈,应该在一开始就是摔倒而且选择一个人少偏僻的地方,“当然,如果最后判断是讹诈,我就会寻求警察的帮助”。
与众人合力救起受伤老人的崔先生说,当时现场几个外国语学校的学生的表现也让自己很感动。“孩子们的表现就是家长和老师们教育得好的反映。其实伸出援手热心助人的现象还是很多的,我希望能够多宣扬这种正能量,形成一种正常的、热心的社会氛围,让我们遇上类似的情况时都能不再犹豫,不再纠结于扶与不扶。”他说。
除了怕被老人讹诈,还有一部分人群是因为曾经扶老人却被老人的家人误会是肇事者,所以才从此退出“好心人队伍”。在崔先生看来,家人看到老人摔倒一时间焦急、心疼、恼怒等情绪会“一哄而上”,有误会也很正常,但只要解释清楚就好了,不能成为人们不伸手帮扶的借口。
厦门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胡荣同样认为,发生热心人被当事人误会的情况是少数的,更多热心人的善举没有被宣扬出来,而一些媒体报道在某种意义上也将这些少数的现象放大化了。在遇上诸如老人摔倒的情况时,如果旁边有人为自己热心助人的行为作证的话固然最好,但即使没有也应该要伸把手。“人都会有危急的时候,这次你帮我,下次我帮你,这是一件良性循环的事情。”
而说到男子扶老人被冤枉乃至最后自杀的例子,胡荣表示,这是比较极端个别的案例,这也说明这个人的心理比较脆弱。在遇到可能造成误会的情境时,可以寻找身边的人为自己见证,或者通过拍照、监控摄像头等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现在很多人都有防人之心,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胡荣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们从农村走到城市,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也丢弃了一些东西,而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比如社会信任,就需要进行重建。”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2-27“靠”来的是温暖 “扶”起的是人心
- 2014-02-27让我坚定地扶起你
- 2014-02-27扶起人心,需要乐观的现实主义(人民时评)
- 2014-02-21南安大爷扶起倒地女子被指撞人 大爷:再遇到还会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