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清明直面生命教育 如何向孩子解释生命消亡
http://wmf.fjsen.com 2014-02-28 17:10   来源:青岛日报    我来说两句

孩子的各种疑问:

1人为什么会死?2人死后会怎样?3爷爷奶奶什么时候死?4爸爸妈妈也会死吗?5我哭不出来怎么办?

家长的各种解释:

1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各种生物都要经历。就像你养的小鱼和花,生病了或者寿命到了就会死。

2人死后就不动了,也不吃不喝,就像永远睡着了不再醒一样。但是人死了血脉还在延续,我们说的“遗传”就是子孙后代对祖先血脉的延续。

3各种生物都有寿命期限,大象的寿命一般为六七十年,老虎的寿命一般为15到20年,小狗的寿命一般为12到15年,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八十年。如果不珍惜生命、不保重身体,人可能就活不到平均寿命。如果珍惜生命、保重身体,人活到90岁、100岁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想自己什么时候死,更不要问他人什么时候死,因为未来还很遥远,很不确定,我们应该珍惜眼前,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4爸爸妈妈也会死。我们在珍惜生命的同时,也应该坦然面对死亡。死亡是有意义的,就像森林里老树枯萎死亡,小树才有空间成活长大。死和生就是这样不断循环。

5清明节祭奠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些人会悲伤哭泣;有些人会沉重悼念;也有人认为,自己好好生活就是对祖先的告慰。所以哭不出来也不必苛求,只要对先人怀有尊重,感谢先人传承给自己生命,怀念先人生前对自己的好就可以了。

清明节期间,不少家长碰到了各式问题和矛盾,比如要不要带孩子去扫墓、怎样向孩子解释死亡、科学解释和幻想描述该如何取舍等。

清明节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契机。记者采访了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给孩子讲生命的。

坟墓像城堡?

借比喻讲生命消亡

清明节那天,聂先生夫妇去扫墓了,没有带孩子去。“按理说孩子也应该去祭奠一下,不然的话好像有点不敬不孝。但是她才10岁,平时又比较胆小,我们怕吓着她。而且她虽然胆小,又特别好奇,总是问这问那,我们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扫墓、死亡什么的。”聂先生矛盾地说。

与聂先生夫妇持同样观点的家长不少。周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孩子也是上了大学之后才跟着她们去扫墓的。“一般家长对‘死亡’之类的词都比较避讳,不愿意跟孩子多说。我觉得与其家长解释,不如让孩子自己慢慢了解。”她说。

葛女士却有着不同的考虑。她认为,国内近几年对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了,但总体来说死亡教育还是普遍比较欠缺。一些家长避讳“死亡”一词,是因为家长本人对死亡很悲观、很恐惧。“其实,适当地给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正确看待生命的成长、发展、衰老、消亡、循环,可以使孩子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她说,“当然了,解释死亡也要看时机、讲方法。”

葛女士说,带孩子扫墓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契机,恐惧往往是大人的心态,孩子其实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她告诉记者,孩子三岁的时候,她就带孩子去扫墓踏青了。她当时也担心孩子会害怕,但事实上,孩子对坟墓并没有恐惧感,他以为那是一个小城堡。以此为契机,葛女士向孩子解释了人死后会 “住”在这样的小“城堡”里,但“城堡”里面的人永远出不来了,所以外面的人要珍惜外面的生活,健康快乐地活着。

孩子哭不出?

尊重生命不必在意形式

清明节期间,李先生一家回老家扫墓。令李先生比较尴尬的是,孩子的兄弟姐妹在扫墓的时候要么掉了眼泪,要么一脸沉重,自家孩子却憋不住笑了出来。“他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心里其实也挺难过的,但是哭不出来,后来又想起电视里头演员练习哭的场景,反而笑了出来。”李先生说,“他还说爷爷其实对他最好了,他哭不出来也很惭愧,觉得自己很不孝。”

孩子扫墓哭不出来,李先生并没有训斥他。“我父亲去世之前瘦得不成样子,开始还能稍微吃点流食,后来只能输液,去世当天还在喊‘疼’。”李先生说,“这些孩子都看见了。我们都觉得,死亡有时候也是一种解脱。孩子也认为爷爷在天堂就再也不疼了。他哭不出来也是因为这个。”

青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于泳说,在以前,如果祭奠先人的时候笑出来,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但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包容,思想越来越多元,祭奠先人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不必太在意哭不哭这种外在形式。即便是老年人,祭奠先人的方法也在转变,有些老人仍然很重传统,有些老人却不再去扫墓,也不再哭,因为他们认为,在世的人好好活着,就是对先人的告慰。“其实人们平时也会怀念逝去的亲人,只不过清明节是一个集中祭奠、释放感情的日子,如果平时能够常怀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常怀对逝去亲人的尊重之意,也就可以了。”她说。

青岛四中校长姜奕也说,学校布置的清明节作业是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从中可以知道,古人在清明节不只是祭奠痛哭,也会参加很多体育和娱乐活动,有很多欢声笑语,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享受。所以哭也好、笑也好,都只是情绪的表达,只要情绪的背后是尊重生命就可以了。

幻想地下世界?

科学讲解更易消除恐惧

还有一些家长在犹豫,科学解释死亡和用幻想来描述死亡,哪个更好一点。

用幻想来描述死亡,无非是先人在天上保佑着后人,或是先人在地下另一个世界生活着。“好像用幻想的世界来描述,死亡能显得更美好一些,孩子也不那么害怕了。”聂先生说,“但是这和我们的 ‘无神论’‘唯物主义’又有冲突。”

对此,于泳说,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其实对死亡有一定涉及,科学解释死亡其实比用幻想世界描述死亡更能让孩子正确看待和接纳生命的发展消亡过程。举例来说,如果孩子的家长在医院工作,孩子往往对死亡不那么迷信和恐惧,因为家长的影响,孩子对生命会有较为科学的认识。而幻想终究是幻想,对于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人们反而更容易产生恐慌感。

葛女士认为,科学解释死亡并不是冰冷的,它也可以生动,甚至温暖。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其实一直在感受生命的变化,不只是小弟弟小妹妹的出生、他本人的成长、父母的衰老和老人的去世,还有家里养的花草、小动物的生老病死。如果不好直接解释人的死亡,可以从花草和小动物入手,这样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与此同时,也教育孩子爱护花草、小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她说。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