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清明直面生命教育 如何向孩子解释生命消亡
http://wmf.fjsen.com 2014-02-28 17:10   来源:青岛日报    我来说两句

坟墓像城堡?

借比喻讲生命消亡

清明节那天,聂先生夫妇去扫墓了,没有带孩子去。“按理说孩子也应该去祭奠一下,不然的话好像有点不敬不孝。但是她才10岁,平时又比较胆小,我们怕吓着她。而且她虽然胆小,又特别好奇,总是问这问那,我们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扫墓、死亡什么的。”聂先生矛盾地说。

与聂先生夫妇持同样观点的家长不少。周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孩子也是上了大学之后才跟着她们去扫墓的。“一般家长对‘死亡’之类的词都比较避讳,不愿意跟孩子多说。我觉得与其家长解释,不如让孩子自己慢慢了解。”她说。

葛女士却有着不同的考虑。她认为,国内近几年对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了,但总体来说死亡教育还是普遍比较欠缺。一些家长避讳“死亡”一词,是因为家长本人对死亡很悲观、很恐惧。“其实,适当地给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正确看待生命的成长、发展、衰老、消亡、循环,可以使孩子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她说,“当然了,解释死亡也要看时机、讲方法。”

葛女士说,带孩子扫墓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契机,恐惧往往是大人的心态,孩子其实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她告诉记者,孩子三岁的时候,她就带孩子去扫墓踏青了。她当时也担心孩子会害怕,但事实上,孩子对坟墓并没有恐惧感,他以为那是一个小城堡。以此为契机,葛女士向孩子解释了人死后会 “住”在这样的小“城堡”里,但“城堡”里面的人永远出不来了,所以外面的人要珍惜外面的生活,健康快乐地活着。

孩子哭不出?

尊重生命不必在意形式

清明节期间,李先生一家回老家扫墓。令李先生比较尴尬的是,孩子的兄弟姐妹在扫墓的时候要么掉了眼泪,要么一脸沉重,自家孩子却憋不住笑了出来。“他说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心里其实也挺难过的,但是哭不出来,后来又想起电视里头演员练习哭的场景,反而笑了出来。”李先生说,“他还说爷爷其实对他最好了,他哭不出来也很惭愧,觉得自己很不孝。”

孩子扫墓哭不出来,李先生并没有训斥他。“我父亲去世之前瘦得不成样子,开始还能稍微吃点流食,后来只能输液,去世当天还在喊‘疼’。”李先生说,“这些孩子都看见了。我们都觉得,死亡有时候也是一种解脱。孩子也认为爷爷在天堂就再也不疼了。他哭不出来也是因为这个。”

青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于泳说,在以前,如果祭奠先人的时候笑出来,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但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包容,思想越来越多元,祭奠先人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不必太在意哭不哭这种外在形式。即便是老年人,祭奠先人的方法也在转变,有些老人仍然很重传统,有些老人却不再去扫墓,也不再哭,因为他们认为,在世的人好好活着,就是对先人的告慰。“其实人们平时也会怀念逝去的亲人,只不过清明节是一个集中祭奠、释放感情的日子,如果平时能够常怀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常怀对逝去亲人的尊重之意,也就可以了。”她说。

青岛四中校长姜奕也说,学校布置的清明节作业是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从中可以知道,古人在清明节不只是祭奠痛哭,也会参加很多体育和娱乐活动,有很多欢声笑语,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享受。所以哭也好、笑也好,都只是情绪的表达,只要情绪的背后是尊重生命就可以了。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