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隐藏心灵疼痛的保留地,这种痛苦是由远离故乡产生,会由一段家乡剧的旋律、一句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乡音、一缕家乡菜的香味触发,这便是乡愁。而故人归乡,见到的却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这种变化,不只是移山拓土的变化,更是乡土文化的流失。归乡却非乡,这是最让人怅惘的。
很多人的共识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根在乡村。乡土文化中的一村、一院、一池塘,世代传承的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营养。但现在很多乡村的现状是,为了看得见的东西而失去了看不见的东西。民间的口头文学、民间记忆、乡规乡俗、地方精神这些扎根于村庄中无形的文化积淀了民族的精神、道德观,以及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正在渐渐消失。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的乡愁,不仅存在于山水之中,最重要的是,乡愁中的最精神的内涵的留存。如何让流传千百年的民俗得以继续流传,如何让乡间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如何使乡村古镇的文化地标得以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得以留存,如何使一方乡土人情代代相传,如何使千镇一面下的本地文化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辨识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要唤起本地居民对乡土文化的珍惜敬仰之心,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的价值。而这需要一个过程。既要尊重本地文化,也要启发本地居民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有很多见过外面世界的年轻人,外部世界更加唤醒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他们会更加了解保护自己文化的重要性。
其次,要设法保护处于“断根”之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
要正视乡土文化的地位。乡土文化并不土,不要急于用所谓现代的现代知识去同化取代他们。各地方可以对本土的乡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现代文化,使乡土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真切希望,在城镇化建设中,可以脚步慢一点,不要把城镇化仅仅看成是经济目的,不要在数年之后,众人都仰天长叹,我们的故乡都去哪里了。(熙熙)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2-27“干净中国”是文明中国的前提
- 2014-02-27为环保改变过节习俗是文明的进步
- 2014-02-27文明过节 “开门炮”不妨禁放
- 2014-02-27别以“回归自然”之名玷污旅游文明
- 2014-02-27烟花遇冷空气好转 生态文明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