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 正文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推进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建设
http://wmf.fjsen.com 2014-02-27 13:20   来源:泉州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滔滔浪潮中,泉州始终向着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疾速迈进。随着“环湾、向湾、同城化”战略的深入实施,环泉州湾城市群框架已经形成。环湾区域内泉州市(本级)及所辖11个县(市、区)均获全国或福建省文明(提名资格)城市(城区、县城)称号,文明城市群已初具雏形。在此背景下,统筹环湾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市民素质等方面的规划和发展一体化,构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环湾文明城市群,实现“地理连接”到“文明对接”的转变,“县域时代”到“环湾时代”的转变,从而推动泉州“两个加快”、跨越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成效探视:城市文明创建积极呼应城市现代化建设

泉州市自1995年启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度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

1. 责任为大“聚”起来——营造群策群力的创建机制。抓住夯实创建机制这个基础不放,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常态化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成立创建指挥部及11个职能组,建立会议点评、实地点评、部门点评、群众点评“四点评”制度,健全文明创建与市领导工作挂钩、与文明奖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与效能督查挂钩“四挂钩”制度,实施列清单、发传单、开药单、对账单、给成绩单“五单工作法”,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群策群力的创建机制不断完善,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2. 舆论为先“动”起来——营造持续持久的创建氛围。抓住营造舆论氛围这个关键不放,持续强化城市文明宣传。“文明泉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主题宣传异彩纷呈,“海丝”、南音、郑成功、惠安女、闽台缘等城市文化品牌宣传方兴未艾。独具泉州特色的“欢乐泉州”、“和谐泉州”、“我们的节日——闽台对渡”影响不断扩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经验在全省推广,蓉中村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点。持续持久的创建氛围不断浓厚,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

3. 素质为本“强”起来——营造共建共享的创建载体。抓住提升市民素质这个核心不放,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选表彰三届泉州市道德模范77名,96名市民入选中国、福建好人榜。打造“道德新风与你同行”、“华大讲堂”、“千家企业道德讲堂联盟”等影响力、引领力强的创建载体。公共文明引导、“道德讲堂巡讲”、“文明餐桌”示范街(店、点)等项目走在全省前列。共建共享的创建载体不断丰富,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基层为重“创”起来——营造有力有效的创建网络。抓住基层基础创建这条主线不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一县一品”,鲤城“文明人·文明城·文明风”、丰泽“和谐社区”、洛江“文明农户”、泉港“乡风文明”、石狮“城乡共建”、晋江“村规民约”、南安“文化低保”、惠安“农村书库”、安溪“家园清洁”、永春“民俗文化”、德化“生态文明”等各具特色,形成“和谐泉州”创建大品牌。“五个一”创建品牌(一台“文化戏”、一本“山海经”、一个“传家宝”、一首“双拥曲”、一张“侨乡牌”)诠释文明泉州的独特形象。有力有效的创建网络不断拓展,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5. 管理为要“硬”起来——营造宜居宜业的创建环境。抓住优化城乡环境这个重点不放,认真实施“五大战役”和“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启动“智慧泉州”、“数字城市”建设。总结提升“泉州模式”、“晋江经验”,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程式网上审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总评居全省第一,被评为全国农民工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卫、创模通过国家复核,生态市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宜居宜业的创建环境不断优化,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搭建了厚实平台。

城市文明创建的生动实践给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带来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主要经验:一是宣传与教育并行。既采用社会宣传、舆论宣传等手段正面引导,又运用市民学校、主题活动等载体实践养成,使文明创建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相互呼应、相互推动。二是建设与管理并举。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又强化对不文明现象进行管理,使市民生活质量与城市文化品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三是外延与内涵并重。既注重环境卫生整治等外延式创建,又注重社会风气净化等内涵式创建,使市民行为美与城市环境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四是共性与个性并存。既重视普遍意义的精神文明创建,又重视富有泉州特色的人文精神培育,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依存、相互辉映。五是城市与农村并进。既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又打破行政、城乡壁垒,加大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力度,使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推进。

二、问题探析:城市文明创建依然滞后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泉州经济社会已进入环湾时代,城市文明创建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硬件还不硬,软件还较软。主要表现在:

1. 创建机制经不起“细究”。各地创建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区域之间不平衡、条块之间不平衡,共建合力还有待进一步形成。一些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性和责任意识较欠缺,各自为战、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协调不够、推诿扯皮等问题依然存在。整合各类创建资源的有效机制还未形成,文明创建的整体合力还需进一步强化。落实创建长效机制上较少“动真格”,大多数停留在制定规章制度,没能很好地落实创建点评、责任追究等制度。

2. 公共环境经不起“细看”。创卫、创模、创园成果没有完全巩固,“门前三包”存在脱节现象,城市“牛皮癣”尚未根治,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拆迁区域周边卫生死角较多,背街小巷、住宅小区和城市公厕卫生难以保持常态。人行道、广告牌、垃圾箱、公用电话、社区路灯、消防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公共设施常有损坏和占用现象,没能得到及时维护更新。小餐馆、美容美发店等经营性公共场所卫生不符合要求。不少社区路面坑洼积水,楼道乱涂乱贴,电线乱牵乱挂,车辆停放无序,垃圾乱倒乱扔,环境卫生较差。

3. 公共秩序经不起“细评”。主要路口交通混乱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社区、小型餐馆、主干道、公厕管理较为薄弱。主要商业街、背街小巷、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占道经营、占街为市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建筑工地存在施工现场未设置围栏、警示语,围墙破损倒塌和占道施工等问题。出租车不打表、不给票据,乘车不排队、不让座现象屡见不鲜。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较低。

4.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不起“细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网络不完善。校外活动场所、心理咨询室、社区“绿色网吧”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投入相对不足。校园周边无证网吧、游戏机室、彩票投注点、小商店“三无食品”、未设置禁售烟酒标志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大部分网吧日常管理不到位,不落实上网登记制度,未悬挂文明办网、上网提示语标志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警示牌,接纳未成年人,未安装过滤软件,超时经营。

5. 创建文明城市满意度经不起“细问”。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以及便民利民志愿服务站点欠缺,公共场所文明引导志愿服务人员偏少。一些窗口单位服务人员态度不热情、语言生硬,服务设施不齐全,投诉处理机制不健全。创建宣传氛围还不够浓厚,文明警示提示语偏少,社区户外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数量不足。全市文化事业投入明显不足,各区档案馆、群艺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民满意度普遍不高,对创建知晓率、参与率不高。

以上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

1. 市民素质不高是“软肋”。表现在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规则意识和公共道德的培育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市民不遵守交通秩序、不维护公共秩序,尤其是机动车闯红灯、行人翻护栏和乱丢果皮、纸屑、烟头等不讲卫生的现象相当突出,公共场所乱涂乱画、乱贴乱摆的陋习普遍存在。这虽然是所有的城市在管理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但也反映出部分市民文明素质还不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2. 城市功能欠缺是“硬伤”。城市功能还不尽完善,一些设施还达不到文明城市指标的刚性要求,存在着不健全、不配套等明显的“硬伤”。如文化共享工程设施不足,图书馆、群艺馆、档案馆等达不到A级标准,人均体育场地、部分街道文化场所面积不足,主干道和主要商业街的功能不全,公厕、停车场、集贸市场设施严重滞后,旧公厕的无障碍设施无法达到要求等。这不仅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客观上也对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增加投入,逐步改善硬件环境。

3. 社区建设滞后是“瓶颈”。我市社区建设起步较迟,很多社区还没有完成转型,部分社区居民的素质、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模式仍停留在农村阶段,部分社区服务功能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大部分社区都面临电子监控系统、办公、文体、消防设施欠缺不齐等方面的压力,无法满足测评要求。其中虽有社区自身责任范围内的问题,但大部分是需要我们牵头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加大人、财、物扶持力度,积极协同社区做好创建工作,推动社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安全设施整治和改造。

4. 常态管理薄弱是“短板”。从近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结果来看,我市存在的薄弱环节,大部分涉及城市管理。就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来讲,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失分较多。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来讲,文化市场、校园周边环境失分较多,这些项目反映的都是职能部门日常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城市“两违”、“脏乱差”、“牛皮癣”、占道经营、无证摊点、夜市摊担、“黑网吧”、“黑车”营运、交通违章以及学校周边秩序混乱等现象禁而未绝。这里面虽有城市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因素,但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日常管理机制不够落实,常态管理工作还不够到位。我们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有效推动日常管理机制的执行落实到位。

5. 长效机制缺失是“弱项”。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经测评的指标缺项、弱项还不少,易反弹、难巩固的部位比较多。基础设施的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交通秩序的管理,集贸市场、“五小”门店、校园周边的环境秩序,文化市场、出租车、公交车的规范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等一些老大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缺乏有力举措。对于这些反复出现的问题,必须从制度上、机制上找原因,出一些新招数和新套路,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以健全,经费、人员、考核等问题也需进一步解决,以适应创建工作的新变化,并力求建立长效机制。

三、对策探究:城市文明创建主动对接环湾城市群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探索适合泉州实际的公共文明建设模式,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十二五”规划提出“沿海文明带”与“山区文明带”的区域发展目标。这与建设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无论是在目标上、时间上、空间上都相匹配。

我们既要看到文明城市群建设具备的基础和潜力,又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和压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文明城市群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对接环泉州湾城市群建设。建设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应呼应“环湾、向湾、同城化”的发展战略,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导向,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市民素质等方面的规划和发展一体化,打造具有完善的公共服务、高尚的道德风气、先进的文化品质、和谐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文明城市群,力争泉州市本级及所辖县(市、区)全部进入全国文明城市(县城)行列,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

1. 共建资源共享的发展环境。落实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环湾、向湾、同城化”理念,加强组团间的交通联系,优化城市空间。遵循一体化布局、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实施、一体化受益原则,落实公交、电力、通讯、燃气、管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同城化项目,同时在城市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加强对如何突破体制障碍的研究,推动实施更多的城乡规划、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市政管理、工商行政、社会治安、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便民利民同城化项目。

2. 共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协同推进干部职工学习教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先争优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认真贯彻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治理庸懒散奢和问效问责活动。全力推动“智慧泉州”建设,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行“马上就办”,建立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推进网上政务,推广“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率先推进审批管理“零收费”,开辟同城化建设重大项目绿色通道。

3. 共建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推进普法工作,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开通法律服务热线,切实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加强和完善企业、社区、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团组织建设,依法执行社区居委会选举制度。统筹新建居民小区依法实施物业管理,创造条件推行旧居民小区物业管理。深化文明社区建设,推动驻地单位服务资源无偿低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共建共享。

4. 共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重点人群信用档案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环湾区域市场监管体系和信息情报共享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诚信经营单位”、“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和谐企业”等创建活动。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突出食品药品行业、社会服务和公共秩序三个领域,着力解决诚信缺失、公德失范等问题。

5. 共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着力倡导文明行为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组织开展文明交通、文明引导、文明餐桌、文明传播行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深入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常态化组织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建立健全评选表彰、帮扶礼遇长效机制。以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统筹发展环湾区域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文化馆)、档案馆、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建设,加强泉州“五南”文化、“五缘”文化等品牌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区域节庆文化活动,打造环湾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6. 共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统筹推进环湾区域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建设一批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室)和社区少年之家、绿色网吧、图书角,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建立文化执法联动协查机制,开展网络、网吧、荧屏声频视频、出版物、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协同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系列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7. 共建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巩固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成果,加快建设环泉州湾中心城市。做好慢行系统、绿道、人行过街设施和公园绿地、大型公共设施的无缝对接,营造休闲空间。按照中心城区10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公路,相邻组团间15分钟通达,中心城区30分钟通达规划区各主要城镇的城市交通提升要求,加快构筑环湾城市骨架。结合美丽社区建设和“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环湾区域“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整体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和经营性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

8. 共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扎实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公共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社会丑恶现象和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对各类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和非法行医、非法药品制售行为。建立完善重大群体性事件和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疫情、安全生产事件协同处理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应急处置机制,依法依规处理群众信访问题。

9. 共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统筹环湾区域园林绿化建设,按照各县(市、区)每年在环湾沿江主干道沿线建设一处30亩以上的开放绿地广场,一段绿地率达40%以上的景观路示范工程,一段沿快速路两侧各50米以上宽度景观带的要求,抓紧建设绿化长廊、生态湿地、公园广场、城市慢线等项目。加快实施“一湾两江”海堤、河堤岸线整治建设,结合晋江两岸综合开发、洛阳江流域整治,疏浚清淤,同步推进景观带建设,营造优美的沿江环湾城市风貌。大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城市创建工作,提倡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完善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10. 共建一体联动的创建环境。协同各县(市、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创建文明城市(县城)目标管理、评估考核和表彰奖励,推动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基层文明创建,夯实泉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基础。巩固提高惠安、永春、德化全国文明县城和南安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支持石狮、晋江、安溪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县城),带动提升泉州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文明城区创建质量,形成相互衔接、联动发展的环湾文明创建一体化态势。

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地域覆盖面广,涉及管理层次深,必须本着先易后难、协商规划、协调发展、环湾平衡、逐层推进的原则逐步实施。

1. 建立健全职责分明的工作责任体系。创建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细化为环泉州湾城市群建设的具体项目;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统一领导,增加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作为指挥部成员单位,其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指挥部和办公室,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2. 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加强环湾发展舆论宣传,使环湾区域内的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形成环湾同城认识。统一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报刊和广播电视上设立环湾同城专版(专题),建立以环湾文明城市群为主题的资讯宣传网站,进行宣传造势。建立“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论坛”制度,定期举办环湾主题论坛活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氛围。

3. 建立健全协同协作的城市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改革,探索完善环湾区域公共事务共管机制,促进公共事务服务管理同城化。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逐步统一,建立城市管理跨区域联动机制,制定联动工作预案,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实现环湾区域城市管理无缝对接。

4. 建立健全常态高效的督导巡查体系。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强化环湾各县(市、区)、街道、社区在文明创建中的作用,发动驻地单位积极支持和参与所在地文明创建工作。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要求,全面开展环湾区域督查测评,促进整改常态化。建立创建文明城市群工作对标、台账、调度等制度,有效督导检查各单位工作进度。适时将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呈报市委、市政府,并进行通报。

当前,泉州正处于“两个加快”、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建设环湾文明城市群,作为探索符合泉州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新实践,是对环湾城市群建设的有力推进,也是环湾发展进入质态提升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将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泉州样本”的形成,使之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和名片,助力泉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抢占先机、勇立潮头。

课题指导:陈庆宗

课题组组长:林炯泉

课题组副组长:洪金炼

课题组成员: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市行政执法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市“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卫生考评中心

执  笔:卢远远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