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 正文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推进环泉州湾文明城市群建设
http://wmf.fjsen.com 2014-02-27 13:20   来源:泉州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滔滔浪潮中,泉州始终向着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疾速迈进。随着“环湾、向湾、同城化”战略的深入实施,环泉州湾城市群框架已经形成。环湾区域内泉州市(本级)及所辖11个县(市、区)均获全国或福建省文明(提名资格)城市(城区、县城)称号,文明城市群已初具雏形。在此背景下,统筹环湾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市民素质等方面的规划和发展一体化,构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环湾文明城市群,实现“地理连接”到“文明对接”的转变,“县域时代”到“环湾时代”的转变,从而推动泉州“两个加快”、跨越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成效探视:城市文明创建积极呼应城市现代化建设

泉州市自1995年启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度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

1. 责任为大“聚”起来——营造群策群力的创建机制。抓住夯实创建机制这个基础不放,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规划、常态化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成立创建指挥部及11个职能组,建立会议点评、实地点评、部门点评、群众点评“四点评”制度,健全文明创建与市领导工作挂钩、与文明奖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与效能督查挂钩“四挂钩”制度,实施列清单、发传单、开药单、对账单、给成绩单“五单工作法”,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群策群力的创建机制不断完善,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2. 舆论为先“动”起来——营造持续持久的创建氛围。抓住营造舆论氛围这个关键不放,持续强化城市文明宣传。“文明泉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主题宣传异彩纷呈,“海丝”、南音、郑成功、惠安女、闽台缘等城市文化品牌宣传方兴未艾。独具泉州特色的“欢乐泉州”、“和谐泉州”、“我们的节日——闽台对渡”影响不断扩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经验在全省推广,蓉中村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点。持续持久的创建氛围不断浓厚,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注入了强劲活力。

3. 素质为本“强”起来——营造共建共享的创建载体。抓住提升市民素质这个核心不放,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选表彰三届泉州市道德模范77名,96名市民入选中国、福建好人榜。打造“道德新风与你同行”、“华大讲堂”、“千家企业道德讲堂联盟”等影响力、引领力强的创建载体。公共文明引导、“道德讲堂巡讲”、“文明餐桌”示范街(店、点)等项目走在全省前列。共建共享的创建载体不断丰富,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基层为重“创”起来——营造有力有效的创建网络。抓住基层基础创建这条主线不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一县一品”,鲤城“文明人·文明城·文明风”、丰泽“和谐社区”、洛江“文明农户”、泉港“乡风文明”、石狮“城乡共建”、晋江“村规民约”、南安“文化低保”、惠安“农村书库”、安溪“家园清洁”、永春“民俗文化”、德化“生态文明”等各具特色,形成“和谐泉州”创建大品牌。“五个一”创建品牌(一台“文化戏”、一本“山海经”、一个“传家宝”、一首“双拥曲”、一张“侨乡牌”)诠释文明泉州的独特形象。有力有效的创建网络不断拓展,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5. 管理为要“硬”起来——营造宜居宜业的创建环境。抓住优化城乡环境这个重点不放,认真实施“五大战役”和“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启动“智慧泉州”、“数字城市”建设。总结提升“泉州模式”、“晋江经验”,在全国率先启动全程式网上审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总评居全省第一,被评为全国农民工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创卫、创模通过国家复核,生态市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宜居宜业的创建环境不断优化,为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搭建了厚实平台。

城市文明创建的生动实践给环湾文明城市群建设带来了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主要经验:一是宣传与教育并行。既采用社会宣传、舆论宣传等手段正面引导,又运用市民学校、主题活动等载体实践养成,使文明创建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相互呼应、相互推动。二是建设与管理并举。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又强化对不文明现象进行管理,使市民生活质量与城市文化品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三是外延与内涵并重。既注重环境卫生整治等外延式创建,又注重社会风气净化等内涵式创建,使市民行为美与城市环境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四是共性与个性并存。既重视普遍意义的精神文明创建,又重视富有泉州特色的人文精神培育,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依存、相互辉映。五是城市与农村并进。既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又打破行政、城乡壁垒,加大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力度,使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推进。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