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 正文
《父母爱情》:回归伦理的家庭剧
http://wmf.fjsen.com 2014-02-27 13:20  叶匡政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央视一套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父母爱情》很容易让人们想起父辈一代的爱情与婚姻。郭涛演的是出身乡村的海军军官,梅婷扮演一个长在城市的资本家小姐,这两个出身与身份迥异的年轻人从相遇走到相爱相守,本身就隐含了足够的戏剧冲突。故事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半个世纪的成长与变化。因有厚重的生活底蕴,表现手法细腻,容易引起共鸣,让观众从那些细节去回味一个过往的年代和自己的生活。

与以往一些充斥了利益争斗或爱情背叛的家庭剧不同,从《父母爱情》中观众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爱情、亲情和良知的责任。在温情的氛围中,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虽琐碎却充满亲和力,展现了夫妻和睦、长幼有序、真诚宽容等传统情怀,即使有一些冲突,最终也是以亲情、爱情或友情的胜出告终,处处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家庭伦理观念。让人感受到,即便岁月峥嵘,老一辈人身上的这种情怀却没改变,对爱情和家庭的价值坚守也从未变过。

与过去一些年代剧不同,《父母爱情》更多地是从生活与人性的视角,对我们经历过的年代进行一种反思与审美式的观照。剧中有对右派知识分子、红卫兵的描写,但表现那个时代的荒唐并不是导演的最终目的。导演是想把展现一种充盈饱满的情怀作为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已经超越了历史带来的各种苦难和伤害。《父母爱情》在这方面处理得比较高明,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历史的影子,用几句碎片和零散的插话就昭彰了对历史的态度。

《父母爱情》这类家庭剧,虽关注的是历史裂隙中的生活事件,但这种诚实的民间视角已构成了独立的叙述。随着年代演变,我们看到一拨拨历史浪潮在冲击着人们的伦理观,叩问着人性,子女们的成长也使年轻一代与父辈价值观发生碰撞。但无论时代如何改变,爱情与婚姻的真谛却不会改变。全剧弥漫的温情氛围,人们内心潜藏的亲情与爱,更像是对过往年代中人性的重新辨认与确定。再重大、再残酷的历史事件落到这些血肉鲜活的人身上,会留下印记,却无法改变他们骨子里对家庭的爱与信仰。这些才是这部年代剧的真正创作意图。

《父母爱情》通过对老一辈人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原生态展示,引领观众反观自身的生活,反思自己的家庭伦理观。虽然不像一些年代剧那样有诸多生离死别、跌宕起伏的情节,却引起观众在理性上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它就像一首关于爱情与家庭的交响史诗,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展示出爱情与人性的广度和深度。导演的目的就是要撕开被冷漠和麻木茧丝般裹缠的心灵,让观众从这个温情的故事中回想起自己青春时对情感的纯真向往。虽然不同年代的婚姻和家庭状态千差万别,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浪漫方式,但婚姻和家庭的内核是一样的,如歌德所言:“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

当下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爱的教育,对爱情和亲情的感受与体悟简单浅显,不善于表达爱。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有对家庭和情感最丰富的伦理认知,说儒家文化是一门情感哲学或爱与家庭的哲学,并不为过。它与西方以智性为主导的哲学完全不同,其目标是由智性来完成性情,而不是由性情来完成智性。儒家把家庭、亲情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所以儒家说“仁者爱人”“亲亲为大”“立爱自亲始”,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在儒家思想中,家庭与家族不仅成为一种超越生死的力量,也体现为一种道德关怀和宗教情怀。因为只有在家族观中,个人才能被看作是家族血脉的一环,一个人生命即便逝去了,其精神也可因家族的延续而留存于世间。当下的教育对这些家庭与情感的传统哲学认知有所欠缺,使中国人对爱与家庭的伦理观显得有些淡漠。家庭对个人生命和社会秩序的积极价值,不仅需要现代人重新研究与认知,同样需要我们艺术工作者们去理解和表达。当电视剧成为传播最为广泛的文化样式时,它对重塑一个社会的家庭伦理观,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爱情》的创作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叶匡政)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