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八闽文明> 福州 > 正文
罗源苏区新村村民:“搬迁后,村里变化可大了”
http://wmf.fjsen.com 2014-02-27 07:0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罗源凤山镇苏区村是革命老区村,原址位于连江、罗源交界处海拔800多米的大山中,经济落后。1997年,罗源县为解决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决定对该村实行异地移民搬迁,建设苏区水库。17年过去,苏区村村民的生活到底怎样——

  “搬迁后,村里变化可大了”

  东南网2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包骞 通讯员 郑秀杰 陈丹)

  18日,记者来到位于104国道旁的罗源县苏区新村。只见一排排小洋楼拔地而起,新修的水泥村道洁净平坦,文化活动中心、公园、停车场、健身场地等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

  在村部边的后山公园,村民王德盛正在陪孙子嬉戏。“大爷,搬到新村后,生活还习惯么?”记者问。“村里变化可大了!生活好,环境美,幸福指数高。”王德盛笑着回答。

  “上山气喘,下山腿软。”用村民编的这句顺口溜形容以往交通闭塞的苏区村,一点也不为过。

  苏区村原处海拔800多米的大山中,一条羊肠小道是村民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民挑着稻谷、蔬菜,徒步到县城销售,换来一些酱醋油盐,来回就是一整天。山高路远,医疗条件简陋。“小病忍一忍,大病只能靠人抬下来。”王德盛说,村里曾发生两起村民突发疾病,病死途中的事件。

  蜗居深山的苏区村村民不光是住房差、行路难、看病难、增收难,精神生活也很匮乏。由于地处偏僻,没有一个戏班愿意到苏区村演出,“三年没听锣鼓响,十年不见戏上台”。还有,孩子上学和年轻人找对象也是难题。当地曾流传着“好女不嫁山头面”的说法,山里女孩往下跑,山上小伙当“剩男”。这些问题,在苏区村实行异地移民搬迁后,迎刃而解。

  为确保山区农民“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罗源县在实行异地移民搬迁过程中,把搬迁下山与小城镇建设、整治村容村貌、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并对苏区村全村62户村民给予补偿款。此外,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比如,为全村每户各安排一辆人力三轮车,引导村民载客增收。

  “别小瞧这不起眼的三轮车,村里就有人靠它走上了致富路。”苏区村村支书王庭福说,1999年,踩人力三轮车每月可赚1000多元,这对当时收入微薄的村民来说,是个大数目。村民王明先通过踩三轮车攒得“第一桶金”,后来,他开了一家石材公司,成为村里第一个企业家。

  据王庭福介绍,搬出大山后,村民们有的经营石材业、运输业,有的从事水产、水果零售业,有的种植太子参搞特色农业,还有人把虾塘养殖发展到省外。村民们都住上了小洋楼,不少人有了私家车。

  前些年,苏区村还把村民闲置的低洼地进行集中管理,建成仓储库房并出租,不仅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还发挥了经济效益。“每年约有35万元租金,我们把一部分钱分给村民,剩下的用于救助困难老人和改善村容村貌。”王庭福掰着手指数,2011年,投资20多万元建成村文化中心;2012年,投资75万元改造多功能村部;还有,修村道、建排洪沟、启动后山公园一期工程建设……

  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很大提升。“今年重阳节,我们打算去浙江横店旅游;明年,还计划去金门看看。”68岁的村民张春国笑着说。据悉,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村老人协会多次组织老人前往北京等地旅游。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