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特别话题 > 正文
今年拜年“微”风劲吹
http://wmf.fjsen.com 2014-02-13 16:1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微信刷年,图的是共享年味

春节期间,大二学生王鹏(化名)大部分时间就耗在朋友圈、微信群里。除夕,群里气氛爆棚,说上几句吉祥话,界面就会应景地掉落元宝、飞吻、笑脸等动画,大家发个远距离红包,抢到的各自晒成果。时不时还有语音短信,神侃海聊,逗笑声此起彼伏。作为独生子女的王鹏觉得,“欢声笑语不断,朋友圈里新年气息比家里浓厚多了”。

林华今年春节回到了老家,一路不停地直播回乡进程,堂弟的传统婚礼组图上传朋友圈,引发了点赞、评论不断。“想把年味共享给大家,自己开心,朋友也开心。”对于微信引发的“微拜年”风潮,林华认为,“晒图、码字,还能语音聊天,互动性很强,大家都喜欢”。

阳台上的水仙香气袭人,兰花朵朵娇艳,王灵拍了两张立刻上传,“今日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段心情文字立刻赢来数个点赞,还引发了朋友圈中的晒花风“与朋友分享的点滴幸福挺有滋有味”。

耗的是流量,玩得又开心,年轻人挺热衷于这种不会增加经济支出的亲密互动。

无论形式怎样变,拜年的习俗不变

转了2趟车,65岁的陈阿姨拉着老伴,拎着水果身体力行地到89岁的姑姑家登门拜贺,“这样做诚意虽高但是挺麻烦”。大年初四,陈阿姨家庭大聚会,30多口人齐聚一堂,75岁的大姑从湖北武汉专程打电话回来,“大家都在,你点名想和谁说话”,听着小辈的拜年,跟兄弟姐妹拉拉家常,一通电话不知不觉说了半个多小时。

登门拜年最为质朴,在一大桌好菜中推杯换盏,年味儿十足。再不济也得打通电话问候,显得情深义重。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对于年轻人的“拇指祝福”,陈阿姨已经从不解到接受,“近3年我每年都要发发拜年短信,女儿给买的智能手机,现在发短信已经很溜了”。

在微信的冲击下,对于“拜年短信”出现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怀疑。冯宁觉得拜年的真诚度是首要,至于选择登门、电话还是短信、微信,这些都是因情感之“需”,各自选择的实用性、功能性手段,传达都是友善的信号。

今年的微信红包在年轻人群体中大热,图喜庆热闹,“新奇的方式给了一个向传统致敬的渠道,谁说我们不怀旧。”王鹏这样说道。

40岁的张琴手机里存了700多个号码,“如今的拜年其实就是编织一张疏密不同的社交网络。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人自然亲近很多,还有就是给重点客户、亲戚家人选择性地发送了拜年短信”。借

拜年这个特别的交往机会,其实是对自己的关系网进行梳理,感情投入的多少丈量着心与心距离的远近。“这个时候想起来的人其实都重要。”

回首两个马年,我们看到的是拜年形式的迅速变迁,也体会着社会热点的风云转换。2002年,最热议的话题莫过于“申奥”、“神舟三号飞船”等,今年的祝福大多集中在“房、钱、车、对象、车票”等,于是就有了风靡的“马上”体,衍生了众多动画图片系列。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活交往方式还在变迁,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年不同的是拜年外形的承载,不变的是那份饱满的人情味。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